中美学者最新发现,晚睡、失眠、打呼噜,小心心律失常风险会更高

文 / 小囡子说养生
2021-09-15 00:23

阿炜这人的睡眠质量向来不高,经常晚睡、失眠、睡觉打呼噜、白天还总犯困,有时觉得心慌,有时又觉得胸口有点小闷。

知心姐姐戴博士自然是要来关心一下的,阿炜这么多不良睡眠行为,莫不是发生了心律失常?

巧了,这两天,美国杜兰大学学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涛研究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涛教授等合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上的研究,就有综合多个睡眠行为,评估了其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共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的40余万例参与者。根据作息类型、晚间睡眠时长、是否失眠、是否打鼾,以及白天是否嗜睡五项,来计算参与者的健康睡眠综合评分,随后将其分为0-1、2、3、4、5分五组,分数越高,睡眠行为越好。

其中,健康睡眠评分=5分的参与者,占比为21.4%。女性、较低BMI、常运动、非久坐、非吸烟、非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参与者,健康睡眠得分往往较高。

在调整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合并疾病等多项相关变量后,经分析得出:

1. 参与者的健康睡眠评分,与房颤、缓慢型心率失常呈负相关关系,与室性心律失常无显著关联。

图1. 健康睡眠评分与心律失常的剂量-反应关系

2. 参与者每多一个健康睡眠行为,其房颤、缓慢型心率失常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7%、9%,

3. 相比0-1分组参与组,5分组参与者的房颤、缓慢型心律失常风险,分别降低29%、35%。

4. 具体到单一睡眠行为时,睡眠时长7-8小时、不失眠或白天不嗜睡的参与者,房颤、缓慢型心率失常的发生风险,均显著更低。而五项睡眠行为,与室性心律失常均无显著关联。

5.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人群中,比如不同年龄层(60岁分界)、男女性、BMI分层(正常体重、超重、肥胖)、饮酒(从不、≤2杯/周、>2杯/周)等,健康睡眠评分与房颤、缓慢型心律失常风险的关系相似。

6. 相比健康睡眠评分低且房颤遗传风险高的参与者,低遗传风险的健康睡眠者,房颤发生风险降低近50%。

总之,健康的睡眠模式与较低的房颤和缓慢型心律失常风险独立相关,并与房颤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好在阿炜到了医院后,也没查出什么啥问题,但经此一事,得此研究一识,也是下决心要用行动改善个人睡眠了。

除了运动、健康膳食等,老婆还送了阿炜一个小鱼缸,据说有助于调理心性、改善睡眠,也不知道有没有科学道理......

图片来源:电影《华尔街之狼》

可惜好景不长,鱼缸里的几条小鱼,终是没能熬过一周。阿林走过来拍了拍精神小伙的肩膀,“养鱼多麻烦呀,人家Nature子刊说了,吃鱼才能改善睡眠”。

PS:文中剧情多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主要参考文献:

1. Xiang Li, et al .Healthy Sleep Patterns and Risk of Incident Arrhythmias. J Am Coll Cardiol. 2021 Sep, 78 (12) 119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