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空心病”蔓延至中小学,“双减”能对症下药吗?
17.5%的儿童青少年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极端事件发生的比例是往年的两三倍。
--这是安定医院最近发表的关于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4.6%的青少年抑郁
--这是中科院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
超过20%的大学生感到自己非常“丧”和比较“丧”
--这是“空心病”的提出者、大儒心理创始人、执业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博士对2371名大学生做的调研数据。
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很多青少年的心理真的“生病”了。
“特别是去年疫情复课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突然爆发了出来,极端事件也有很多。而现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包括现在的教育改革,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徐凯文说。
早在2016年,徐凯文博士就提到青少年“空心病”,即“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5年过去了,“空心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并且从大学生逐渐蔓延到中小学生。
△徐凯文博士对于2371个大学生的“丧文化”调查
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凸显出来?又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华夏基金·2021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记者聆听了徐博士的演讲,并对他进行了采访,看看为什么说“越是功利、应试的教育体制,孩子出严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
徐凯文
博士 副教授
大儒心理创始人
和睦家医院执业精神科医师
*为方便阅读,以下为第一人称呈现
本文配图 | 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
内卷和剧场效应
- Z h e n X u a n -
和资本推动焦虑有关
6年前,我曾经在一次论坛上提出“焦虑经济学”和“空心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焦虑和恐惧更好卖的。对任何东西的抢购、花超过实际价值的钱去购买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为了避免焦虑和恐惧而买单。
这很大程度上和社会整体焦虑水平,以及资本推动焦虑有关。
我印象很深刻,今年过年时,铺天盖地在线教育的广告中,最典型的一个是:如果不把你的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培训,我们就培训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赤裸裸的恐吓。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5、6年前我女儿上小学,我和我妻子本来已经想好不给她报任何辅导班,但有一天,我妻子却报了一个英语口语辅导班,花了2万多。
她告诉我,是在公号上看到高考要改革,要加试口语;另外,如果高考英语没有120分,就上不了211大学;没有130分,就上不了985大学。这篇文章一下子激发了她的焦虑,就给女儿报了课。
这些资本就是通过这样把家长搞焦虑,推动大家不得不去参加补习班,这就是所谓的内卷和剧场效应,其中就有资本过度的操纵。
人人都被这种环境裹挟。有的人可能不希望孩子有太多的学业压力,但当班上人人都补习,你不补习,学业成绩就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背景下,我当时的观察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当时还是以大学生为主,现在已经向中小学生蔓延——都出现了空心病的状况,我们也把它叫做“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
最擅长学习的孩子
- Z h e n X u a n -
为什么反而厌恶学习?
“空心病”主要表现在:
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提到现在青少年抑郁的比例达24.6%,这是非常糟糕的比例。假设一个班级有40人,可能有10人达到了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实际上我们现在无论去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这个比例就越高。
孤独: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青少年的孤独感强烈到什么程度?他们会告诉我,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无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感到开心快乐,他和这个世界没有联系,觉得自己可有可无,这样就很容易轻易放弃自己。
自我缺失:
缺乏支撑的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自我认同的问题,其实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还挺常见的,本身不是病态,问题是这种状况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也许会持续一生。
外部认同:
即我要从别人对我的肯定中看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拼命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怎么能够被别人肯定?就是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这个别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父母。于是你做乖学生、乖孩子,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但是这样活着特别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有通过别人的肯定来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被评价的恐惧:
对于被评价有着强烈的厌恶和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被评价,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考一次第一名不难,但难的是每次都第一名。
所以当孩子考出了所谓的好成绩后,恐惧感反而更强了,因为太容易失去。所以最后学习、考试,就和恐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感觉肯定是不舒服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恶。
之前我挺难理解的,为什么最擅长学习的人会厌恶学习?后来明白,他们怕失去“第一名”的好评价,为了维系这个人设,每天学习到晚上11点、12点,到早上4点还在学习。
这个人设真的那么重要吗?我问他们。
“对啊,没有这个人设,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们说。
所以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实际上在2000年的时候,我记得我和同行讨论心理健康在中国有没有前途?我们得出结论是,越是功利、应试的教育体制,孩子出严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
无论多健康、多优秀的人,只要给你足够大的压力,剥夺你的睡眠、运动,把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肯定会出现厌恶,甚至心理上的崩溃。
这种崩溃就会带来自我否定和厌恶。我开始觉得奇怪,这些孩子真的都是金光闪闪,有太多优点,为什么会厌恶自己,甚至到自杀的程度?
他们并不是因为现实问题无法解决,而是不喜欢自己、自我否定。现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自我的肯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做无价值的事情。
比如为了考高分,花10倍的时间去学习。他们知道这件事情没有意义,但不得不去做。这种现实的情况和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自我否定。
价值体系多元化
- Z h e n X u a n -
评价体系却单一
当我2016年提出“空心病”的理论后,越来越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工作者都在和我联系,告诉我他们在工作中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如此危机频发呢?
一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更多元化。我们这一代70后,出生的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腾飞的阶段,我们上学时,价值观很简单,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的偶像是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现在的青少年,价值观更多元化。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在的小孩都很早熟,不是生物上早熟,而是心理、社会上早熟,因为他们很早就通过互联网、通过很多渠道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却又不成熟,半懂不懂。
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父母把他们那一代人的价值观强加给现在的孩子,造成了很多亲子矛盾。
我举个例子,有位高中生我觉得是典型的“空心病”,尝试了两次自杀,父母很着急。我和他们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他60后的父母,认为吃饱穿暖就很幸福,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所以有非常强的动力,通过读书翻身,知识改变人生命运,这是这一代人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知识分子阶层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但儿子却认为,幸福,是父母能够和他平等尊重的对话,让他对自己的事情能有决定权。他说,自己要向父母报告一切,现在就是为他们活着。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和多元化是非常大的变化,其本身就让人焦虑、难以做选择。但与此同时,目前评价体系又极其单一——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为了争取好成绩,导致学习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就好像《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中,一开始父母认为孩子幸福就好,后来说“你能给我长一次脸”吗?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成人有压力,也把所有的期盼都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非得上名牌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而孩子抗击风险的能力薄弱,承受的压力又巨大,难免不出问题——孩子成为了整个社会压力的最终的承载者。这种情况下危机越来越频发。
“双减”之外
- Z h e n X u a n -
家长能做什么?
“空心病”是一种西方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在西方已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就是物质丰富了,但是灵魂丢了。“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到过资本、物质对人的异化的作用。
在中国,又加上了资本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片面追求教育GDP,使得升学率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高升学率会转化为经济收入,出现学校甚至公立学校上市。
这个资本化的过程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关心分数,放弃对人的培养。这样的环境下,空心病的情况才会愈演愈烈。
所以现在教育产业的重大改革、“双减”政策,也是出于这样的背景,对此我非常支持,但光靠禁止校外补习不能完全把问题解决,家长的心态也要调整。
60、70后的家长心态有一个误区,我们自己通过认真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就有了一个判断,认为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通过好好学习、考进名校就能过上美好生活,这是对的,我们忽略了,这些都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整个国家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富强的背景下。
一个更良好的心态可以是,爱自己的国家,共同努力使这个国家富强、安全、稳定、和谐,所有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很好的生活,这可能是比较好的心态,而不是我一定要比所有人都强才能过得好。
孩子的“空心病”、功利的心态,实际上还是和成年人的问题有关系。现在的“双减”政策颁布是一个结果,非常有必要,从家长的角度,要想清楚:
其一,这个世界上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自己做一个美好和高尚的人,身体力行,通过我们积极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知行合一。
我做过很多国际学校的研究,家长可能最容易的误区是,“我让孩子上很好的学校,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但我却没有时间陪伴他”,这样的孩子容易出问题。
其次,思考财富的意义是是什么?
不是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作为70后,我可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对我女儿的爱表达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她买车、买房子,而是让她想学什么专业就去学,学这个专业可能挣钱不多,但是学得开心,以后工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有这个物质基础,就让我们有更多选择自由,以一个不功利的态度去学习,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
最后,人需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越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举个例子,我博士论文是在监狱里做的研究,有一些寻衅滋事的犯人会被关进单人牢房,没几天就认怂了。
但是我在想,今年建党百年,有多少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很多都有长期单人牢房的心理折磨经历,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
因为他们有理想、信念,知道自己在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可以为党、为国家民族付出生命。
理想、信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美好、高尚的人,这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