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童年有过这三种经历的人,骨子里都很自卑、羞耻感强烈

文 / 第一心理
2021-05-15 18:1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人类心理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或深或浅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情绪体验,具体来讲就是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在与他人比较时,由于对自己的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个体在出生的一瞬间就拥有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加深或减弱。

在婴儿时期,个体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水平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所以,个体在年幼时期需要依靠父母的力量或者身边他人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从而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人类个体行为的原始力量,适度的自卑能够让个体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是一种追求有预感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阿德勒还有一套关于自卑感的理论,他把自卑感分为两类:1、原生自卑;2、次生自卑。

造成原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个体童年时期,由于原生家庭的家庭原因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产生;而次生自卑主要形成于个体的成年时期,可能是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产生。

一旦个体在原生自卑的基础上又累积了次生自卑,或者不断在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之间不断徘徊,就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的人格。

当人们产生次生自卑的时候,就会促使个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是童年自卑的心理造成了现在这种难堪的局面,所以经过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原生自卑是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且不可逆的。

心理学家指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以下三种经历的人,骨子里都透露着一种自卑,会比普通人更加容易感受到羞耻。

第一、生长发育过程过慢

第一步,我们先从个体的生理条件分析,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之中,如果显现出与周围同学不同的时候,尤其是生长速度过慢,极其容易导致个体形成自卑感。

在上学期间,我们一定有这种经历,上学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选择班上个子最高的同学来担任班长的职务,因为他们会给班上其他同学一种可以信任和依靠的感觉。

从人类进化学的层面来看,在原始社会时期,身强体壮的人能够更加轻易地获得地盘、异性和食物,也拥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会下意识的喜欢依附于这类人,这是一种原始崇拜的体现。

所以,在通常情况之下,我们会下意识地对先天身体条件不好的人有所顾忌,我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不喜欢与这类人做朋友,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类人可以成为自己欺负的对象,可以对他们随意欺凌。

在一个班级中,那些发育迟缓的人通常都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和嘲笑。

所以,发育迟缓的孩子一方面会受到周围人给予的压力,一方面又会承受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由此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第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阿德勒认为,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习惯于把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比较,以激励自家孩子,但殊不知,在孩子心中,这并不是一种激励而是一种打击。

因为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会无限地放大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贬低和嘲讽。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通常都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以后的日子中他们会呈现出一种懦弱、胆小的特征。

第三、家庭贫困

在贫困家庭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尤其是在童年时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之前,这也是所有童年经历中,外部环境对个体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因素。

一个生长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在生活中会与其他孩子显现出特别的不同,所以他们的自卑感会非常的强烈。

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寒门出贵子”。但是,他们的心里真的想早当家吗?

其实他们是被生活所迫,必须要更加早地去面对社会中的险恶,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克服这种不足。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