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早期情绪问题转化为心理疾病 北京安定医院科研团队开发数字化监测及干预平台
央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群体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75%的精神疾病首次发病于24岁以前。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针对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情绪问题开发了数字化监测及干预平台,不用面对心理医生,靠手机就能针对早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开展持续评估和即时干预,发出预警、提供支持,预防精神疾病慢性化和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
情绪问题评估微信小程序(北京安定医院供图)
跟传统的方式不同,这个系统在用户一端是手机上的小程序,首次评估就在这里填问卷来完成。项目负责人、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
陈旭
介绍:“以前传统的方法,做筛查都是人工,多数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现在的大学里,每个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开展的筛查,依然使用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是,做完这一次就完了,再想监测他的情绪变化就没办法了。社会对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在国内,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都有非常大的缺口,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少之又少,儿童精神科医生在全国可能不足500名。”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去年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高中、大学等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抑郁症筛查,针对青少年、高压职业人群等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措施。陈旭介绍,不少学校向医院求助,但专业医生数量难以满足需求。“如果有工具能够辅助我们筛查,并且在第一次筛查后,还可以监测用户情绪变化的轨迹,让我们更了解其状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作出判断。对于疾病人群,我们会建议其去医院就诊;对于高危人群,即有一些症状,但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我们会进行定期的评估。方式之一是定期为其推送问题,比如‘你今天早上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会有哪些具体不舒适的感觉?’等,用很少的问题了解用户很重要的情绪变化。如果他的数据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警值,我们这边就会有预警,我会提示他去医院看医生。”
这样的方式少了面对面沟通,会不会让讳疾忌医的人故意点击积极向上的选项来达成健康的结果,逃避监测甚至治疗呢?陈旭解释,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问卷,都会有专门的设计来避免人为影响结果,而只用面对手机,反而能降低患者的“病耻感”。
“我们有很多数据支持,比如数字产品的使用,它其实能够降低‘病耻感’。因为用户不用面对面跟医生去诉说,可能到专科医院去看他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有些问题他不太想跟医生有更多的沟通,但这种数字产品对他而言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隐私保护作用。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实对用户来讲,他会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治疗过程能够帮助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困境、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对于疾病的发生有一个预防作用。即使经过这样一种干预,疾病还是发生了,对于用户来讲,他至少了解了相关情况,对于其就诊也有一个很好的支持作用。”陈旭说。
除了问卷信息,平台还能通过手机使用状态信息,分析用户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陈旭解释说,这里经过用户允许能获取到的只是手机屏幕亮起的时长等基本信息,不包括浏览和交谈内容等隐私。
这个集筛查、监测评估和干预于一体的平台去年以来积累了超过两万例的数据,近期还将在北京的一些大学和中学试点推广,已经签订了部分合作协议。本周,这个项目也成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第五届科技创新大赛的十强之一。
本项目总体思路(北京安定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