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a不反抗、不逃跑?心理学解释:被侵害当事人的主体感受

文 / 第一心理
2021-04-01 18:2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女性受到侵犯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形式各种各样。按常理说,在社会制度的健全下,女性发声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但为何几乎所有遭受到侵犯的女性,在第一时间都不愿意反抗或是逃跑呢?

当事件发生时,虽然大部分社会群体都会站在被侵害人的一边,但也不乏有别样的声音在质疑这些受害者。

其实,从心理学来看,被侵害当事人并不是不反抗,而是身体不允许当事人做出反应。

生理束缚

相信很多人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受到惊吓时,大脑不会第一时刻想到逃跑,相反会一片空白,甚至是僵直的。

不是个体不反应,而是在紧急的情境下,大脑并未反应过来。

在大脑中,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做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它主要负责产生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感,所以,也能调节大脑的情绪、记忆力等。

但同时,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它也能引发人们的僵直反应,在机体受到惊吓的第一时间,便会收缩肌肉,最大程度地放松个体情绪,让大脑放空,更好地适应当前情境。

认知错乱

除了生理带给被侵害当事人的束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还免不了个体的心理反应。

因为个体本身的差异,有的人会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即在灾难面前及时调整自己,以最好的情绪和状态去应对挫折与挑战;

也会有人运用自己的消极反应,即因为过度紧张使内心过度焦虑,进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不清等。

所以,当个体遇到侵害时,在焦急紧张的状态下会错乱原本的认知,也使他们会一时之间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与及时反应。

个体思维模式

其次,个体的思维模式也会导致处理问题的行为不同,那些被侵害的当事人,之所以不反抗、不逃跑,其实都是内心害怕。

他们认为自己当前的能力不够强大,如果在此刻轻举妄动,会为自己招来更多祸害,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他们宁愿忍受也不愿意节外生枝。

在面对危险状况时,特别考验临机应变能力,如果碰巧遇到一个情绪主导型人格,被侵害者却选择逆其道而行,本身又不如犯罪分子强大,最后受伤的还是被侵害者自己。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她们生理上本就不如男性力气大,强行反抗和逃跑显然是不理智的。

社会认知偏见

再者,被侵犯这种事在社会整体认知上是带有偏见的,人们不会第一时间去指责侵犯者,反而是会联想到,女孩本身是否不检点,给了对方可趁之机。

他们总是会刻板印象地认为,只有那些穿着暴露、浓妆艳抹的女性才会吸引侵害者注意,也正因如此,女性在感受到不安全的大环境下无法发声。

这需要有家人的保护或内心足够强大,她们才能勇敢发声,还得选择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

据相关调查显示,社会现实中,那些遭受性侵的女性大多都衣着得体,行为举止并无不妥。所以,侵害者并不会选择衣着暴露的女性下手,坏人是没有伦理道德的。

“解离”状态

还有种说法是,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记忆、自我意识会从认知上崩解,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解离”,即意识与身体暂时抽离。

正如人在死后并不是立刻失去意识的,会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即在期间,他们有一段时间的意识还在,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就是无法做出反应。

当人在面临危机时,也会出现暂时的意识抽离,或许平日里你能知道遇到危险要跑,可当危机真正来临的那一刻,你无法做出立即的反应。

所以,被侵害者不反抗、不逃跑有生理、心理的双重影响,并不是他们本身想要做出的反应,悲剧发生时,身为旁观者也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他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