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

文 / 细谈养生健康知识
2021-03-28 10:51

或许是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的缘故,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或者他人的情绪时,我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与这些激烈的情绪隔离开来,以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冷静面对,但是总体来说,我可以见到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的进步。《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里提到,我们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件受到伤害,而是这些事件在我们身上激发的东西,以及我们没有能力在心理层面上去处理这些事件、无法为其赋予意义所带来的影响。

我想,正是在书籍中收获的点滴知识,才让我学会了一些处理情绪和疗愈自己内在的一些方法吧。

我们出生并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父母,长大后也会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是无论怎样,人不可能事事顺心,总会遇到种种逆境和不良情绪。面对这些逆境和不良情绪时的不同态度会让我们感到要么身心俱疲,要么更坚强。而心理治疗或者自我疗愈能够让自己以积极的态度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而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心理治疗究竟是如何改变人的呢?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是有加拿大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上述提到的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我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明白了痛苦产生的原因、心理治疗让人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及如何全身心地倾听去改善家庭关系。

01 痛苦产生的原因

在婴幼儿时期,婴儿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给母亲以获得母亲的认同。当婴儿将难以调节的情绪传递给母亲寻求帮助时,通过这种投射认同诱发母亲的母性行为。当母亲做出适当的反应时,婴儿就会恢复平静。

若母亲不明白婴儿的需求时,婴儿得不到缓解,因而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希望以此得到解脱。

母婴之间的交流调谐是相互影响的,调节情绪的能力、依恋关系的构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调谐成功的结果,反之则是调谐不顺畅。调谐不顺畅会影响人的成年,他将继续与情感的创伤经验做斗争。

但是,母亲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理解和调节婴儿的情绪,这些未经代谢的、未得到思考的、未被感知的情绪,就成为痛苦的内核。

这些痛苦内核是消极的、未经思考的、不被言述的、不被感知的,它不仅让人无法觉察自身的某些东西,同时人感觉对自我控制的缺乏伤害了自尊心。

莫妮卡.布里永在书里提到,为了减轻这些痛苦,人会通过建立一些机制远离痛苦的情绪和思想,或者通过逃避现状或施加对周围人的控制和影响重塑身处的环境。比如婴儿会将自己与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分割开,让自己与外界相隔绝,退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又比如部分成年人对烟、酒、手机、甚至赌博等上瘾,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02 改变从你决定改变的时候就开始了

莫妮卡.布里永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里指出,心理治疗对人的改变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渐进的现象。有时会觉得根本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甚至会有退步的感觉。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和治疗开始前的自己不太一样。而且身边的人往往比自己更早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改变的过程是缓慢而曲折的。因此,人们往往无法预测改变的发生究竟在什么时候,也无法预测心理治疗的持续时间。但是作者在书里指出,改变的分水岭是做出要改变的感性决定之时。

换句话来说,当你下决心要改变的时候,就是改变的开始。虽然你看不到任何变化,但是改变的种子已经在心里种下。

意识到要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往往会恐惧改变。

人为什么会恐惧改变呢?实际上,人们并非恐惧“改变”本身,而是恐惧改变所带来的后果,如:

害怕必须放弃一个好不容易获得的平衡害怕新事物,担心失去控制或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改变带来的后果和需要付出的努力改变过程带来的意识觉醒会让他们对一种更深重的痛苦产生觉知

那些遭受长期家暴却不敢离婚的女人,不仅因为害怕离婚颠覆现有的平衡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同时,对方可能做出的负面反应也能成为真实存在的威胁。

03 全身心地倾听

改变的过程是通过关系而不是通过激活来访者的心理加工来支撑的。这需要心理治疗师很强的技巧和深刻的共情。

心理治疗师需要全身心地倾听,鼓励来访者自发阐述,避免理性层面分析和探究,避免提出太过精确的问题或先入为主的想法来引导对话。

从全身心地倾听体现出来的共情往往是心理治疗师最难做到的,他们认为自己做到了共情,很有可能只是假共情。

或许是看来心理学书籍,懂得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吧,虽然我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是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会无意识地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和朋友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现在想来我其实是假共情了,虽然给信任我的朋友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是从某个程度来说,我也伤害了他们。

比如,当亲朋好友跟我吐槽和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婚姻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祥林嫂,对她们的絮叨和喋喋不休有点不耐烦,甚至近乎冷漠。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容纳她们的情绪,相反,有炫耀自己所学知识的嫌疑。

莫妮卡.布里永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里指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不仅需要真正容纳咨询者的情绪,还有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在面对咨询者的负面情绪时,心理治疗师更要学会调节自己,避免自己变得烦躁、灰心、无助,被负面情绪侵袭,对来访者产生排斥感。

或许你会说我不是心理治疗师,不必那么苛求自己。可是,我不那么认为,至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那些像祥林嫂一样不断抱怨和重复自己的悲惨遭遇的人有了新的看法。

莫妮卡.布里永在书里指出,想要他们自己立即停止抱怨是不现实的,他们之所以执着地自怨自艾、纠缠不休,是因为痛苦是他们目前的一种身份认同,也是存在感的一种体现和自恋的唯一基础。一旦放弃抱怨就等于不复存在。

“敢于正视自己,直面自己的缺失,承认自己的局限,也会被认为是对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非但没有减轻痛苦,反而会加剧痛苦。人可以触发一系列的机制来避免面对自我,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执着于抱怨。”

包容、等待、鼓励来访者敞开心扉,不评价、不分析,真正做到倾听和共情,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真正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这是心理治疗的基础。来访者会在抱怨和倾诉的过程中慢慢思考自己痛苦的本质,并在内心逐渐形成自己的答案。

若无法做到感情倾听,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信任便无法建立,接下来的治疗也难以进行。

除以上以外,《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还讲了痛苦的起源和本质、心理治疗中改变的动态,以及了解心理治疗的需求与供给和治疗的框架等内容,这些内容无论是对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