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如何确认疯狂?如果被搞错,怎样证明自己没病?

文 / 关你健康
2021-03-25 18:27

疾病,是大家都要经历的事情。就算从来没有吃过药,离世后,如果够资格弄个告别仪式,悼词里也会出现因病去世的人生结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咱们对疾病,却抱着不同的态度,甚至,会对某些疾病产生忌讳。比如,如果朋友肥胖,就会提醒,注意血压,当心脂肪肝。不过,发现亲友情绪异常的时候,就不会说人家精神不正常。而且,精神病,曾是骂人话;还有人受迫害,被自己的老婆和抢家产的情敌构陷,送入精神病院,关了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怎样证明自己没病,成功脱逃呢?

精神病,曾经是疯子的雅称,而疯子,是指疯狂的人。不过,这事儿,根本经不起推敲。疯狂的球迷,疯狂的追求者,不都是令人称道,体现时尚的表现吗?用违规的方法,套取他人的行踪;捧着花,站在候机大厅,发出野兽发情般的尖叫声,向1个不搭理自己的人打招呼,那叫追星,是时尚行为;每天放学,带着礼物,守在心仪的女同学家楼下,可能被骂有病,被楼上泼下的脏水淋湿,还会被狗追赶。再敢来,就可能被举报,送到大夫那里,被诊断为偏执狂。有没有病,疯不疯,难道大夫比当事人更清楚?这何止是疯狂?简直就是疯狂。哪个精神病学专家能给解释一下,精神病学到底是怎么疯狂地定义精神病的呢?

言行和大家不一致,或者不被特定的人认同,与众不同,就是病吗?提出这类疑问,可能也会被精神病专家断定为疯狂。不过,敢于质疑的人,还挺多,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1973年的罗森汉试验。罗森汉先生,是美国人,混在专家圈子里,是位心理学家,不知道是受到了什么刺激,就发起了1个类似行为艺术表演的研究。

罗先生挑选了8位受试者,其中,3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及儿科大夫各1名;还有1名画家,1位家庭主妇,以及罗先生的1个徒弟。这8位,平时精神状态稳定,没有心理毛病。8位受试者,分别使用假身份,宣称自己经常听到奇怪的声音,并且感觉空虚无聊,住进了5个州立医院。但是,住院后,就不再提这个编造出来的症状,而大夫们,只是发现这些人每天都在写东西。于是,就在病历中描述他们忙于写作,反倒是那些住在医院里的病友,认为新来的这些家伙是正常人,而且,可能是卧底调查的记者。

8位参与者,混在精神病院里的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52天,平均19天。出院的时候,大夫们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痊愈,只是没有给他们开药。这场疯狂表演,最终导致1个变化,只有幻听,不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标准变来变去,其实是精神医学的特色。早在公元前1400年,印度人就总结出了精神病分类法,用7种魔鬼附身,对应7种行为;19世纪晚期,美国人提出分类体系;1952年,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布DSM,《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共100页;然后,每隔1段时间,折腾1次,2000年时,已经弄到第4版的修订版,2013年的最新版,整本手册已达900多页;世界卫生组织,则另搞一套,玩ICD,已经修订到第10版。

那些和成年人的私事相关的内容,在精神病标准中,更是经历了奇葩级别的变化。许多被称为变态的东西,按照许多前辈的说法,完全是出于好心,才被拉入精神病里的。因为,很多人的行为,超越了文化禁忌和普通人的想象,比如,不被鞭子抽,就不兴奋;不喝点尿,就不快乐;还有,和宠物乱玩的,偷女人内衣的。这类人,有时会被拉到局子里,其中,有聪明的,就想到,接受心理咨询,甚至吃药或是被电击,总比关到监狱里强吧。于是,不仅请律师老爷,还请精神病大夫,同时出庭辩护。大夫们,有时会成功说服陪审团,认定某些稀奇古怪的行为是疾病表现。有了审判的例子,统计手册中就会跟着增加1个新的疾病名称。

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如果玩到很亲密很乐呵的状态,按照DSM的标准,在1975年以前,是1种疾病;但是,现在,谁敢说有这类行为的人是病人,谁就是恐同症。最近,某国开始搞法案,男女同厕。估计,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与时俱进的新病种,比如恐厕症;而性别身份认同障碍,可能不再是指那些想做变性手术的人,而是指那些在公共场所,固执地将自己认定为男人或女人的言行。不服吗?想治病,很简单。想想,为啥有人每天打12小时游戏,能挣钱,还有直播,据说还可能参加奥运会;而有些小朋友,每天只玩几小时,就可能被诊断为游戏沉溺症,关起来,接受电击治疗。

好啦,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里的猫腻太多,咱们下次再聊。最后,解答疑问。如果被构陷,错误地关入精神病院,千万别说自己没病,否则,就别想飞跃疯人院。因为,大夫认为某人有病,而被送来的人否认自己有病,那是诊断精神疾病的金标准;不断否认,一直否认,表示病情严重,需要增加治疗手段的级别。明白了吗?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