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废掉一个人,其实不需要暴力,靠这三种小手段就够了

文 / 第一心理
2021-03-20 18:3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一旦遇上违背了自意志或者是损害到自己权益的事情,通常都会表现的态度强硬,并且会相应地提高危机意识,但在一些稀松平常的问题上却难免会大意,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的去规避那些容易让我们堕落的小事,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心理学家表明,想要让一个人废掉,其实并不需要暴力,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手段”就够了,这些“小手段”通常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却可能造就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一、刚愎自用、傲世轻物

天主教的教义中有七个原罪,罪行按严重程度排列,其中的第一宗罪,就是傲慢。老舍先生曾经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不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选择记住自己成功的时刻,因为这样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好胜心,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心,但是一旦杯子里装满了水那就不能再放下别的东西了。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认为,当我们谦虚而有策略,你将无所不能。也就是说,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保持谦虚,而不是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卡耐基认为,对于人来说,不要无故地恭维他人,也不要接受别人无理由的赞美,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傲慢无礼是自我价值感过低的表现。

对大多数人来说,外界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其实,你周围的人不会无顾地奉承你,这种带有心理暗示的赞美通常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也许这是他人别有用心之举。

第二、持续的否认

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中,不好的家庭的环境往往可以导致一个人的不自信,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的成长在一个持续否认他的环境里,受到“你不行”这种否认的暗示,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并且会失去自主决定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了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期望往往会影响自己的人生境遇。所以一个人长期的生活在充斥着消极否认暗示的生活环境中就会失去自己对人生的把控。

除此之外,人类还普遍拥有“习得性”这个特点。例如,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在真的失败了之后,他就会得到一个“我确实不行”的反馈。

这时,如果他在进行一个同等难度的事情之前,依旧会这样暗示自己,就导致了消极心理暗示的循环。所以,在生活中那些总是劝你放弃的人,其实都是对你的一种否认暗示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即使是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一味地接受他们的否认,就会失去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永远生活在舒适区

古时有话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无所事事地活着,人如果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没有挑战,没有坎坷的环境中,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生的价值是在我们不断奋斗不断打拼的过程中实现的。

当抛弃了一切物质,我们还能留下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适当的危机感和焦虑更有助于个体发展,危机感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远见。俗话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生活在适当的危机感中有利于我们快速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时止损。

当我们生活在舒适区的时候,就会本能地逃避一些困难,自欺欺人。

例如,赌徒在赌场时会处于一种长时间的亢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他们往往都无法意识到自己会因此倾家荡产,只有在输光所有钱之后,才会渐渐冷静下来,回过头来想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所以说,一直生活在一种舒适安乐的环境中也并不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综上所述,其实毁掉我们人生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通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希望大家能够每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