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调整两个因素,就能大幅提高睡眠质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睡觉可是门大学问!睡得好,第二天神清气爽;睡不好,都不用别人问,就那蔫蔫儿的状态都把“没睡好”三个字贴在你脑门上了。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与一系列不良后果有关,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发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1]。咱们都知道,睡眠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不好调控,但睡眠环境好控制呀,温度、照明和空气质量所形成的睡眠环境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2]。所以,为啥不从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入手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呢? 最近,北京工业大学一研究团队在《室内空气》发表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北京的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中对卧室环境和睡眠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地研究[3]。
01 温暖的环境可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期间室内温度与睡前差别不大,但仍有变化——睡眠期间的室内温度比睡前高,比室外低。而整个测量夜晚的卧室温度差在2.0°C以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而温度的主观调查中,大多数研究对象的感觉在稍冷和稍热之间。受试者在入睡前感到热中性,在睡眠时间内感到凉爽。 为了保持相同的热感觉,受试者优先选择比唤醒状态下的室内温度稍高的温度作为睡眠状态下的室内温度。根据回归方程式,觉醒状态的热中性温度估计为23.8°C,而睡眠状态的热中性温度估计为26.5°C。这反映出睡眠中的中性温度高于睡眠前的中性温度。这与之前一个在夏季进行的实验结果类似[4]——即受试者更喜欢睡前23°C的环境,而在睡眠状态下更偏好低于26°C。 而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深度睡眠百分比与睡眠前收集的热感投票结果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受试者在该研究记录的温度范围内感到略微温暖时,他们的睡眠质量往往会更好。当然,如果是夏季,最好不要难为自己热着睡觉[5]…… 所以,人们在睡眠期间比睡前更喜欢温暖的环境,并且温度差异约为3°C。这种差异可以部分由睡眠期间生理调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解释。一方面,睡眠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速度趋于下降,从而降低了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睡眠时的仰卧姿势会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从而增加身体的热量散失。 02 低水平CO2浓度下睡得更舒服客观检测中,104间卧室的平均CO2浓度变化很大:最低的是468 ppm,最高的是4327 ppm。样本中的平均夜间室内CO2浓度为1393±917 ppm。由于平均CO2水平为1000 ppm是当前中国标准中室内空气质量的最高推荐值,所以根据CO222水平组。 而室内夜间平均CO2浓度,作为卧室室内空气质量的指标,与Fitbit设备记录的唤醒次数呈正相关,与觉醒的容易程度和对睡眠的满意度呈负相关。而在低CO2水平下,苏醒阶段较短,睡眠效率显着更高,觉醒的易感性和睡眠满意度得分均显著较高。此外,主观问卷调查显示,高二氧化碳组的皮肤干燥度更高,不适气味感觉程度更高。这些发现表明,随着卧室通风率的提高,睡眠质量有改善的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CO2浓度或通气率并没有直接引起人类健康症状或知觉不良。但是,低通风率或高CO2水平通常会导致疾病“建筑综合征“的发生率更高[6]。当CO2水平超过800 ppm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躁动加剧[7]。因此,有必要提高卧室的通风率,通过自然/机械通风减少室内污染物,促进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睡眠。 总体来说,当外界温度适宜的时候,睡觉时开窗通风,盖好被子以增加睡眠时的温度,可以帮助建立好的睡眠质量哦~参考文献:
[1] Walker M. Sleep the good sleep. New Scientist. 2017; 236(3147): 30‐33.
[2] Zhang N, Cao B, Zhu Y. Indoor environment and sleep quality: A research based on online survey and field study. Build Environ. 2018; 137: 198‐207.[3] Zhang X, Luo G, Xie J, Liu J. Associations of bedroom air temperature and CO(2) concentration with subjective perceptions and sleep quality during transition seasons. INDOOR AIR. 2021.[4] Lan LI, Pan LI, Lian Z,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rmal comfort of sleeping people at different air temperatures. Build Environ. 2014; 73: 24‐31.[5] Zhu ML, Ouyang Q, Shen HG, Zhu YX. Field study on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sleep quality and sleeping thermal environment in summer. Energy Build. 2016; 133: 843‐852.[6] Jin L, Zhang Y, Zhang Z. Human responses to high humidity in elevated temperatures for people in hot‐humid climates. Build Environ. 2017; 114: 257‐ 266.[7] Cremers B. Effect of CO2 on restlessness of an Alzheimer patient. REHVA J. 2015; 5: 41‐44.本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End-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