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与心理障碍都是“纸老虎”,你以为的疾病可能在暗示转折

文 / 第一心理
2021-03-10 18:4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时候不是我们病了,而是潜意识或灵魂在提醒我们:已经来到了生活与精神的转折点,是时候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了。

Evolu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evolutio,它的意思是展开,或把一个卷紧的卷松开。

19世纪后,这个词开始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和发展。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进化论”。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这是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最为核心的两句话。几乎所有地球生物体,都无法避免的,遵循着这一规则。人类经过数亿万年的进化,已经发展到了极为精巧而智慧的阶段。

但进化过程,远未停止。各类精神疾病以及心理隐疾,伴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复杂、各类社交媒介工具与平台的出现而不断滋生。这一现象昭示着,当我们在躯体上的进化抵达端点时,精神意识与心理上的进化,可能才刚刚开始,或者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后天获得的变异性是否可以遗传

对于生物进化,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研究与发现,他的观点集中表现在:

①物种是可变的。

②自然界生物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高到低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内置着一种“意志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等级向较高等级发展变化。

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生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因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因不使用而退化;

⑤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器官变异,即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被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生物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一些原本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最终使生物发生了进化。

生物学史上,向来都十分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明显的科学证据做支撑,但是拉马克的“内在意志”进化观以及“后天获得变异性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理论,却没有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

这不仅因为从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无法证实“内在意志”促进生物进化的正确性;更因为在“后天获得的变异性,究竟是否能遗传到下一代”这个关键问题上,生物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争论。

比如,为了反驳拉马克关于“后天获得的变异性可遗传给下一代”的观点,同为生物学家的魏斯曼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雌雄两只老鼠的尾巴切断,然后再让其交配。按照拉马克的理论,生出来的老鼠是没有尾巴的,但实验结果显示:生出来的小老鼠依旧有尾巴

然后,魏斯曼又将第二代老鼠切除尾巴后,再次进行交配并产生下一代,而新一代的老鼠依然有尾巴。魏斯曼将实验一直重复进行到二十一代,老鼠的子代仍然有尾巴。

于是,他就此认为自己完全推翻了拉马克的“后天获得性遗传学说”。但事实果真如魏斯曼和他的实验结果所证实的那样吗?

显然不是,这一实验有严重的逻辑问题。它完全违背了一个事实前提:拉马克的后天获得性遗传是以“用进废退”为基础的,即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进行着“遗传刻入”;而不是人为的、突然的直接造成的残疾会遗传。

并且,拉马克在发表“获得性遗传学说”时,也并非如魏斯曼之流所指的那样,在实验室里单凭“主观臆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对家养生物(猫、狗)等动物的起源问题,进行长期研究而得出的初步结论。

达尔文对拉马克关于“获得性遗传学说”的观点,在态度上也是中肯的。在论述家鸭起源问题时,达尔文就完全认同拉马克的观点。而且,在“环球旅行”时,达尔文考察到的种种现象,也充分证实了拉马克的这一观点。

在《物种起源》的第88页中,达尔文这样写道:“栖息在卡尼凱拉及肯塔基洞穴里的某些蟹类,虽然没有眼睛,其眼柄却依然存在。

这就好像一架望远镜,虽然失去了透镜和观看功能,但望远镜的架子还依然存在。

因为对于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来说,用于观看的眼睛虽近乎于无用,而会有什么害处也无从想象;所以,它们视力的盲失,可以归因于对这一器官的不使用。

而普通螃蟹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也一直遵循这一遗传形状——通过眼柄来察觉和“观看”周围环境,而不是用眼球。”

【后天获得性遗传】

这种遗传又称获得性遗传,它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受外部影响,为适应外部环境而进化,并能将此特性遗传给后代的一种获得性遗传。

当下的生存环境与个体层出不穷的精神、心理疾病之间的关联。

当我们回顾这一过程时,我们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如果人类进化尚未终止,那么它的进化方式与方向都与此前有明显差异。唯一相同的地方在于:进化,仍然发生在具体的物质环境中,只不过,意识和精神极大的影响与左右了进化方向与结果。

按照达尔文与拉马克的观点,既然生物是通过不断适应环境而进化的,那么,理所当然,当环境变得复杂,生物的进化也会相应变得复杂—— 哪怕这种改变让生物感到吃力、困难、甚至难以实现。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下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近十年来的社会发展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极大地超出了人们预想和承受能力。而当各类社交软件与工具层出不穷时,也是人们深陷信息大爆炸、注意力缺失的时候。

而我们的大脑,却似乎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无法消化与接纳突然间涌现出来的新技术、科学发明、各类新观念、新做法、新的生活节奏与速度……

是不是有点类似于火车出现时,马车依然是主流交通工具,但却最终淘汰马车的过程?我们是快速登上火车,还是执念于马车呢?

对新事物从不理解、恐惧、排斥到消化的过程,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的大脑逐渐适应新环境,开始进化的过程呢?

既然是进化,自然会产生各种精神上、心理上的矛盾。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处在矛盾中,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更新换代跟不上,并由此在精神上深感压力与危机;那么也许,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好事。

史前进化过程中,当彗星撞击地球,导致森林、植被、湖泊等适合恐龙生存的自然环境消失后,恐龙也就此灭绝,因为身躯庞大的它,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进化出与环境相互匹配的生存模式,也就谈不上繁衍后代。

我们今天面临和探讨的,以及要解决的新问题,不再是人类如何从远古时期进化到今天的模样和状态,而是要站在崭新的历史进化基点上,去理解和思考在当下环境中,人所面临的的崭新的进化问题:精神意识形态的进化与淘汰

客观地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即时反应。所有精神上的疑惑、心理上的种种问题,无一不是对外界的一种反馈。

这种反馈与反应,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史前一万年,人类从原始丛林中走出之后,面对新大陆时开始的新进化一样。那么,面对数以亿万计的信息与信息呈现方式,普通人做好相应的准备了吗?显然没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一不是在“世界原本如此”的混沌认知模式下,或被动或主动地借用各种媒介,吞吐各种信息,同时又在各种信息工具的功能指引之下,任由自身器官“用进退废”。那些所谓的精神疾病、心理问题,悉数来自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反馈。

不知不觉中,这些信息就完成了对我们的塑造与影响。

而我们却始终局限于个体的认知与环境,把这些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归结为个人命运、人格缺陷、学历高低、原生家庭浸染等个体感知。

如何勘破这种认知?如何从自我精神隐疾和心理问题中解脱出来?

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单一生活模式与认知中跳脱出来,从更为广大和宏观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周围的变异。

长远来看,所有问题,都不过是进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只是当时,作为个体的人陷入了不自知。而当这种不自知被“内在进化意志”戳破,则我们将不再感到害怕,并真正完成了心理和精神意识上的自我进化。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Wolf, J. R., & Arkes, H. R. (2016). The power of touch.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3(6), 476–482.

[2] Brim, OG.; Baltes, PB.; Bumpass, LL.; Cleary, PD.; Featherman, DL.; Hazzard, WR.; Shweder, RA.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 1995–1996. Ann Arbor, MI: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