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提到心理学,人们会想到什么呢?
学了心理学就能看懂别人在想什么?
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问题?
学了心理学就能帮别人解决情感问题、成为心理咨询师?
学了心理学就能帮别人解梦、看懂别人的微表情?
……
以上差不多是人们对心理学的普遍理解。今天,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以上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我们首先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做一个粗浅的回答,学了心理学就能看懂别人在想什么吗?当然不是。心理学不是玄学,虽然电影和小说中的心理学家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奇的能力,但那毕竟是艺术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学存在很大的差异。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步骤来得出结论,因此,想要看懂别人在想什么是不可能的,你只能作出某些推断。
当然,一些理论能帮助你去推测别人的内心,例如归因理论,通过对他人外显行为的观察从而推断其内部特征,但都不是绝对准确。
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都在很自然地观察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此来获得对环境的控制感,从而适应社会。
例如,一位女士每天都会来找你搭讪,对待你的态度和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你就会思考对方是不是对你有意思,这就是一个归因的过程。
然而,想要作出准确的归因并不容易,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逐一给大家介绍。总之,即使你学了心理学,也不可能看出别人的想法,你只能作出某些推测,区别只是——把握比别人大一点儿罢了。
其次,学心理学的都有心理问题?
这个回答是否定的,你学不学心理学,你都可能有心理问题,也可能没有,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可能有些人认为某些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心理学家喜欢去指出别人的心理问题,然后分析出诸如原生家庭、性格、自卑等各种影响因素,会觉得那些学心理学的自身也有心理问题,以至于对他人的“指责”投射出内心阴暗面,正如那句话:你越是缺什么,就越会显摆什么。
这里必须作出解释,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甚至是人类整体,而这一切都会引发你的思考,还会出现更多的谜团。而你只有两个选择——去探究原因,或者是“疯掉”。
第三,学了心理学就能帮别人解决情感问题、成为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习惯于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同起来。
实际上,在APA(美国心理学会)中,心理咨询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的比例,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即通过各种研究手段例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揭示人的大脑活动,从而加深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理解。
总之,想要帮助别人或者自己解决情感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丰富的情感经历、规定的咨询时长以及中科院等其他法定机构所认可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最后,学了心理学就能帮别人解梦、看懂别人的微表情?说到解梦,不少人都会想起弗洛伊德,特别是那本享誉世界的《梦的解析》。
很多年前就有相关调查表明,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释是最受欢迎、认可度最高的。虽然心理学家们大肆批判弗洛伊德,认为他的很多观点都跟科学沾不上边,一些理论更是无稽之谈,但谁又能否定先驱者的贡献呢?
要知道,一个未知领域课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出无数后继研究者的探索激情,他对梦以及潜意识所作出的精辟论述,更是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的弗洛伊德尚且受到如此批判,普通人想通过学习心理学从而解释怪诞离奇的梦境,便显得有点天方夜谭了。
实际上,关于梦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也没有哪个固定的理论模型可以系统、准确地用于解梦,所以人们想要完全了解梦境所代表的含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于微表情,人们对它的误解或许更加广泛而深刻。
微表情是指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它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在美国,微表情已经走进应用领域,为司法领域中的罪犯审判环节带来了新的进展。
然而,微表情在中国依旧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与此相反,市面上有关微表情的书籍却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用“专业系统”的知识为人们解答各种生活中的问题,教你识别他人的谎言,这一切终究只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而其专业性则有待考究。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前面几个问题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将对心理学作一些基础性的介绍,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的定义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又是什么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倾向、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征,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心理倾向指的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时间里的指向状态,例如你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想要吃更好吃的美食......这种“想要”的指向状态便可以称为心理倾向。
进一步说,心理倾向又分为动机和注意,动机性的心理倾向涉及你的价值观。例如,你想要成为一个受大家尊敬的人,亦或是想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种带有某种动机的指向状态则称为动机性的心理倾向。
后者则涉及生活中的注意活动,例如你正在读一本关于烹饪的书籍,这时你的心理活动则指向这本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正在打篮球,你的注意点则放在肢体协调以及得分上面,这样的指向状态就称为注意性的心理倾向。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部分,“知”指的是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通常不区分),它涉及感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学习等等。
“情”指的是情绪过程,例如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以及所伴随的情绪体验等等。“意”指的是意志过程,即为了一定的目的,克服重重困难,力图达到该目的的过程。
心理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性。例如张三的性格顽劣,玩世不恭,李四的智力超群,远非同龄人所能及。
换言之,人们常说的性格、气质、人格、智力都属于心理特征的范畴,用来描述个体的某些特点。
以上便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值得一提的是,网上很多文章都混淆了“认知”与“认识”的区别,似乎只要一涉及到“人们脑中的观念”,“认知”一词便会被滥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认知”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术语,它既包括我们的思维活动,也涉及感觉,例如听觉、味觉、嗅觉等,还涉及想象、记忆等概念,所以“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而“认识”则仅仅指代人脑中的观念,是客体反映到人脑中所形成的观念。
举个例子,当你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你一般会说“我对它的认识还不够”,而不会提到认知。当你因一道数学题而抓耳挠腮时,也是因为你对某些公式、解题技巧的认识不够,而不能笼统地提到“认知”。
总之,“真理超出其适用的范围便成了谬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应该区分开各种概念,以免贻笑大方。
心理与行为有什么关系?
一般都说,心理与行为不分家,但看了网上很多文章之后,笔者发现很多人都混淆了心理与行为,甚至用“心理行为”来表述某个概念。
通俗地讲,“心理”指的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行为”指的是人们可以用肉眼看见的东西。心理与行为可以说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心理支配着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我们通过行为也能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
因此,心理与行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不能将两者共用或混用,区分心理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与“外”。
从另一个角度说,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又是复杂的、不可捉摸的。例如,一位异性在你面前表现得十分殷勤,千方百计地对你好,一般人都会觉得对方是看上了自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假如对方不仅对你好,对别人也同样地好,那你还能说对方对你有意思吗?
可见,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多“丝线”,这些丝线错综复杂,我们不能通过片面的分析就得出结论,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考。
各大流派
你知道心理学分为哪些流派吗?或许不少人都知道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本是一名生理学家,后来转为研究人的精神和意识。
对于弗洛伊德的转行,有人曾评价为“伟大的转变”,认为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当初转变研究领域,才有了如今心理学的繁荣。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分为人格理论、性本能理论以及梦的解析。他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目的在于满足原始欲望以获得快乐。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力图使个体延迟满足或不满足。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负责调节本我、超我以及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偶尔也会失控,于是便发展出各种自我防卫机制以自我保护,例如退行、投射等等。
除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还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的构造主义学派、詹姆斯和杜威的机能主义学派、“臭名昭著”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如果有机会,笔者将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一二。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对“心理学是什么”有了更多的认识,是的,它是一门科学,深奥、晦涩,却又实用。
21世纪的心理学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心理学也日益发挥出更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它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上的“秘密”将会被逐一揭晓......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2]In: Esposito A., Esposito A.M., Vinciarelli A., Hoffmann R., Müller V.C. (eds) Cognitive Behaviour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