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加强日常管理?需要做哪些检查?

文 / 关你健康
2021-02-26 18:54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并发症,预防血压升高对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带来功能损害。咱们同胞中的高血压患者,随处可见,但是,许多人并不重视,或者只是在家里备个血压计,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拿出来测量1次。这样的日常管理措施,难以控制病情。那么,确诊为高血压后,需要紧盯哪些指标,做哪些检查呢?

确诊为高血压后,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检查,找到血压升高的原因,区分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约占高血压病例中的10%到20%,这类高血压,可能会出现血压的突然升高或者高血压危象,诱发脑溢血,必须引起重视。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包括内分泌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药物影响等。

判断高血压病因,需要结合相关的症状和病史,安排检查项目。比如,为了排除内分泌因素影响,应该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相关检查。因为,这类病因约占4%,而且,对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如果出现持续性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50mmHg,舒张压超过100 mmHg;使用3种常规降压药,难以控制血压;存在低钾血症;具有相关家族史等,都应该检测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还需要做肾上腺CT扫描。

确诊为高血压后,应该安排1次全面的病因筛查,并且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通常,基础的检查项目,应该包括空腹血糖、全血细胞计数、血脂、基础代谢、促甲状腺激素、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尿酸、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等。此外,还要了解药物耐受性以及电解质水平,对于年龄较大者,还要增加脑血管及视网膜检查项目。测出血压升高,就量着血压吃降压药,不仅难以控制病情,还可能耽误治疗。特别是初次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怕麻烦,而是应该准确地找到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确诊为高血压后,无论是否开始药物治疗,都需要持续关注心脏、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通常,高血压病程超过3年后,就会影响心脏功能,但是,开始时可能没有自觉症状。因此,需要定期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心室大小、室壁厚度、瓣膜关闭等情况,及时发现早期的心力衰竭;对于肾功能的观察,主要措施是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了解尿蛋白及肌酐等指标的变化;对于脑部供血状态的监测,不能有丝毫大意,主要检查项目是颈动脉彩色超声,应该每年进行1次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及其变化情况。此外,还要定期检测血脂及血管硬化或狭窄的情况。

确诊为高血压后,还要重视精神健康。为此,近日由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科学声明,建议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评估心理和精神健康,需要通过简单的筛查量表,检测患者是否存在抑郁或焦虑,必要时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声明认为,心理问题会影响健康行为,比如吸烟、减少运动、不健康饮食、超重、不按时服药等,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除了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以外,还应该始终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有专家提出了相关的核心原则,具体内容包括,限制钠盐,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控制体重,将体重减轻5公斤;避免喝酒,每天喝酒量不超过50毫升白酒;戒烟;健康饮食,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半斤;加强身体活动,每天运动半小时。这些个人生活方式,可以简单总结为5510半半原则,是自我监督和检查的指标。高血压患者,最终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并发症的预防情况,这是1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情,贵在坚持,加油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