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十大好书 |《见证生命,见证爱》:了解死亡,消除恐惧

文 / 深港书评
2021-02-26 09:32

晶报·深港书评

编者注:深港书评2020年度十大好书已于2月初揭晓。我们将推出“深读十大好书”系列专题,以书评或深度访谈等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虚构和非虚构各10本好书,纵深挖掘这些好书本身的故事。今天分享的是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中的《见证生命,见证爱》。

此处可获取深港书评2020年度十大好书书单。

医生的天职是与死神缠斗。然而,有时候医生却不得不直面死亡的来临。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在部分沿海地区,有94%的人在医院里去世,仅有6%在医院之外因自杀或意外而离世。临终关怀,对于医生,对于弥留之际的患者而言,都是避而不谈却总要面对的一个话题。

死亡往往带给人的是无以复加的焦虑、恐惧。但死亡却是每个人必须要真正去面对的。如何生而有爱,别亦无憾,有尊严地逝世,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命题。在种种病痛中,“众病之王”癌症往往要让患者首先直面死亡的恐惧。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的路桂军就经常要接诊各类因癌症而浑身疼痛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还面临着生命线逼近的恐惧。但在医疗系统,医生救助往往是对患者进行纯技术化的干预,却很难去疗愈患者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路桂军第一次接触死亡时,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一方面是医生的天职告诉他要救死扶伤,另一方面病人确实无药可治,医生和病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亡来临而不知所措,再一方面,是病人家属痛苦的叫喊和无助的眼神。这种时刻总是让他陷入自责和困惑之中。

于是他决定向死亡发起挑战,要治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对死亡有了清晰的认知后,路桂军发现,死亡之所以与恐惧相伴相生,源于我们对死亡的不了解、对其从没有彻头彻尾的思考。而了解死亡,能够消除我们内心的疑惧。因此,路桂军开始致力于普及死亡教育,并写下了《见证生命,见证爱》一书。

《见证生命,见证爱》

路桂军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书中讲述了路桂军亲身所经历种种案例,他发现一些癌症患者总是喊着身体疼痛。然而从专业“痛尺”来衡量,这些患者并非真正是身体上有无法承受的疼痛,往往是因为对死亡恐惧,诱使他们产生“极其个人化”的疼痛感。按照现有的医疗水准,80%上的疼痛感都可以药物方式疗愈,而真正难以疗愈,却是患者内心的痛苦。得了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治疗过程中会怀疑,付出没有回报,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时候他们就会扪心自问:“这种坚持还有意义吗?会不会最终人财两空?”走在生命的尽头,他们狼狈不堪,被身体和精神上的各种痛苦所不断折磨。

路桂军发出的呼吁是,没有一种药能够根治这种内心的痛苦,但医生却能做得更多:去倾听、抚慰患者的内心,告诉他们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医生也有责任化解病患的死亡焦虑。书中记录了一位病重老太太的经历。她在生病后情绪变得焦躁不安,经常折腾身边的家人,时不时提一些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自己的老伴。路桂军上门去了解情况,在和老太太的交谈中,他发现老太太之所以情绪如此糟糕,是因为害怕死亡后的孤独,所以才经常喊老头做这做那。路桂军还发现,老头和老太太分床睡。老头解释说,是因为老太太刚得病时心疼他,害怕晚上吃药把他弄醒,所以才把他撵到隔壁房间去睡。他们聊过之后,当天晚上,老头就搬过去和老太太睡在一起。而老太太直到去世也没有再折腾老头。路桂军总结说:“面对生命末期的病人,最重要的是沟通,医生必须善于读懂病人在生命最后时光的需求。”

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有些家属会为了不背负“骂名”,而要求医院过度治疗延长病患的生命,结果却是患者生命周期延续了,但却还得受病痛无休止的折磨,最后不体面地离去。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抚慰心灵,让患者在没有留有遗憾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在书中,路桂军也介绍了种种方式帮助我们化解对死亡的焦虑。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设计自己的死亡场景,通过艺术化的设计优雅地死去,不仅对于自己是一种解脱,对家人也是一种告慰;在生命末期,也可以尝试用旅行的方式或具有仪式感的告别仪式(比如每天吃饭时多留下一副碗筷),来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样一来,人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就带走所有的音容笑貌,而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延续。

在路桂军看来,死亡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死亡的恐惧让我们彼此远离,但爱却将人们无限拉近。所以死亡教育告诉我们的是,要发现爱、表达爱,让逝者与家属在爱中超越死亡。

书中最后还谈及了安乐死的话题。路桂军并不同意“安乐死”是善终,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非自然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对于医生和家属而言,都是一种痛苦和遗憾。死亡并不是终结痛苦的最好方式,反而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帮助病人在无论是心理上或者身体上缓解痛苦,这正是路桂军所倡导的“安宁疗法”,让患者享受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而不是在不堪忍受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路桂军还从社会角度去阐释他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当患者遭受疼痛,就让他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死亡,长此以往,可能会出问题。”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死亡病例数229.6万例。然而,截止2018年,我国安宁疗护机构服务患者数量为28.3万人,共276个安宁疗护机构,面对每年新增的300多万的癌症患者,中国安宁疗护机构供需量仍然悬殊。与此同时,临终关怀还涉及社会包括教育、社科、伦理等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去推动。“这样看来,我国的死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中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