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不要做一个“假勤奋”的人,他们有3个坏习惯

文 / 第一心理
2021-02-19 18:2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看起来很勤奋,但也只是局限于“看起来”的勤奋,他们往往社会成就不高,有的人甚至徘徊于社会边缘。

事实上,我们把那些故意表现得很勤奋的人称为“假勤奋”,心理学家总结出了这类人的三大显著特征。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们会在其中进行着不同的交往与接触。有的人会显得比较懒散,生活得比较随性;还有的人会显得很忙碌,每天好像有做不完的事一样。

但是有的人确实是十分的忙碌,有的人却只是一种“假忙碌”,摆出了一副很忙的样子。这样的人往往存在这样的三个特点:

1、自我认知程度低,时常只能感动自己

2、做事情效率极低

3、目的常常是单方面的进步

自我认知程度低,时常只能感动自己

所谓的“自我感动”是什么意思呢?

之前,在网上曾经有一段话,引发了网友们的深思:当你太懒的时候,只要付出一点努力,都会觉得自己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与日本著名文学家村上春树在其著作《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不谋而合:“不要同情自己,只有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才会对自己生发出同情之心。”

在现实生活当中,同情自己的人的数量是在逐渐增加的,这与人们逐渐增加的生活压力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但是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勤奋其实可以通过一点来判断——是否真正下决心为了某个目标而放弃舒适的生活。有很多人会做一些计划,但是真正能够按照计划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在心理学界,人们将自我感动这种行为定义为一种自我认知水平的不足。

所谓的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个体对于自我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是有可能超越个体对于外界的客观认识的。所以一旦对于自己的能力把握不足,就会陷入一种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之中,最终的行为无法换取真正的成功。

这种经常性失败又会让个体陷入一种挫败感之中,所以是十分不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不如将一些复杂的计划拆解为一些小的计划,让自己的行为相对更加容易实施一些。

做事情效率极低

很多人会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分努力的人的,比如说一个临近考试学生,会经常出入一些学习的场所: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但是实际上也只是在这些地方玩手机。

但是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公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并且加以定位,好像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真的在努力学习一样。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同时兼顾很多事情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假如在做正事之前,花费很长的时间去休闲和放松,或者是以一些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么精力和心情就会在这些事情当中被消耗殆尽,最终当自己做正事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导致效率低下。

希冀于单方面的进步

很多人看似很勤奋、很努力,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上却十分难以取得进步,这就是因为其思维过于固化,眼光比较有限,但是对整体的提升以及个人长远的发展,我们应该是有所计划的。

即便一个在某一方面能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是十分难得的人才,但是这种能力远远不足以让其在社会当中立足。就像是著名的“木桶效应(Cask effect)”一般,制约一个人发展的,往往就是其最短板。

所以那些在某个方面投入巨大努力,试图让自己变得“专精”的人,其实是对于自己的短板有些忌惮。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知道了这些情况,就应该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更加详细的了解,能够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关键的是,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一种看似忙碌,实际上却始终在虚度光阴的生活当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