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症状,化痛苦为财富

文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2-05 18:35

一个有趣的比喻:生命好比一艘大船,当一个人活到四五十岁时,体内可能长了很多看不见的“暗礁”。海平面够高,暗礁不会对船体造成影响。可如若海平面降到临界值,船体随时面临危险。

暗礁即症状。

或许多数人在面对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暗礁时,或忽略、当它不存在,或想尽办法排除。我们讨厌症状,因为期冀自己完美,我们不想与症状共存,因为内在总有个声音说,有症状的我们是不好的。

“症状是潜意识土地上的冲突开出的花朵,只是一直是不被喜欢的花朵。”听了付老师的解读,你的内心是否会生出深沉的感动?

生而为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症状,症状不止是我们不喜欢的种种,还可能在呈现或言说着提示或希望。

1

症状是对关系的拒绝与渴望

一个女孩在被父母的否定声中长大,长大后发现瘦了的自己会得到男孩子的更多青睐,当情感遭遇挫折时她就控制不住地吃,当无法面对发胖的自己,她开始催吐。

当关系中反复遭遇挫折,她逐渐地对食物失控。尽管已经瘦得不象样子,却还在嫌自己胖,哪怕吃几颗瓜子也要吐出来,她出现了进食障碍。

吃食物于她不仅是解压,食物还是有营养的,然而她内在却有个强烈的声音,她是有毒的,和她共处一段关系中的男友和情感也是有毒的,于是她要用有营养的食物消化有毒的关系、被否定的自己和男友,且一并吐掉。这是她进食障碍的成因。

她渴望被人喜爱、被欣赏,但当得到这样一段关系,她又会拒绝,并且连同自己和男友丢掉,再进入下一段关系。当不断的在渴望与拒绝中徘徊,症状开始出现。

起初症状是用来缓解内心于爱的渴望与拒绝的冲突的,因为在食物上较劲当然好过和内心冲突的痛苦相处。症状就是潜意识对她的保护。

遗憾的是症状持续被忽略,被持久忽视的内心痛苦却在愈演愈列,且不断外化到食物上,于是更严重的症状到来,警醒我们回到内在,面对和言说早已超载的痛和无法消解的爱恨情仇。

2

症状中潜藏着自我攻击

生而为人都有症状,只是症状样貌、程度不一。

一个在家教严格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处处争强好胜,凡事要拿第一,名牌大学毕业,年纪轻轻成为团队核心,挣得不菲年薪,是别人家眼里的孩子。

工作中的她极尽努力,却得不到工作的乐趣,每当一个大的项目落地,大家举杯庆祝向她投来欣赏、羡慕的目光时,她内心落莫又无处可逃。而每当下一个项目来临,她又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不眠不休。她不解、恼怒地陷入无名的循环中。

金钱成就无法抵挡她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拼命工作于她不过是攻击、惩罚自己的手段,成就于她亦不过是工作完成后、又逃过一劫的侥幸。没有快乐与喜悦,只有工作的无意义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功成名就,却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吃力、痛苦地活着,当被众人知晓,却早已深陷严重地生理心理的症状中……

与拼命工作却没有快乐这一感受相对应的就是拖延。

一个女孩30几岁了,不上班多年,每天在家里除了看看手机,对什么都没兴趣,几乎不出门。这曾是一个乖巧,没让父母操过心的孩子,父母强势且以自我为中心,她在家里几乎是不被看见的。按父母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她,可她却在不断地被忽略。从学习、择校到就业都是父母一手安排。

一次工作失误令她退回家中、懒懒地活。

极致的懒是症状,是防御。是不再活成父母延伸物的呐喊。当然,这也是自我攻击,既然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那我就让自己不好,让自己不能上班、不能动,以此攻击你们对我人生的安排和推动。

可见,功成名就却体会不到快乐且有强烈的无意义感和退出工作的懒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自我攻击。

婴儿早年有强烈的迫害和被迫害妄想,如果他们的攻击性幻想没有被母亲很好的抱持,就会退回潜意识。长大后当现实情境持续失控,早年的幻想就会经常性的活跃于潜意识,届时他们会启动自恋式保护,即以伤害自己来防御失控的发生。既然无法摧毁你们,那就摧毁我自己。用伤害自己来攻击对方。

症状的背后潜藏着自我攻击。

3

症状的出现也许代表整个系统生病

如果脸上突来一颗马上爆浆的暗疮。你要是在意,会想尽办法排除或遮掩它的存在,于是小小的暗疮开启了无意识的内耗。好难看啊!都怪我,要是不吃辣、不熬夜就好了。不挤破几天能消?挤破了会发炎吗?发炎了会不会扩大?会留印吗?带着脓浆的暗疮看着好恶心......思维的链条引发诸多内心想法,于是就在挤与不挤之间形成冲突,症状就是在冲突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

然而多数症状远不如暗疮这般幸运,他们多是无意识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消耗生命和活力于无形,更重要的是人们羞于谈症状。因为骨子里认定它不好,只能潜藏于心,于是越隐藏越羞耻、越恐惧越担心、越冲突越消耗......新的冲突和链条不断滋生。

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这回事,每一个婴儿背后都是一个母亲,一个家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成人不停地压抑和隐藏自己,而被压抑的部分却透过孩子呈现。因为对孩子而言,家庭是土壤,父母是天,内心由父母造就。若孩子有症状,那一定不属于他个人,属于整个家庭、甚至家族。

颖一向认为父母爱她,她也爱父母。直到她浑身疼痛,各种医学检查无果休班在家,走进咨询关系。

咨询的展开令颖的生活立体起来,原来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条件是颖的绝对服从,父母的爱饱含控制,颖对父母的爱是藏着愤怒的,颖的爱里有不自知的迟疑。当颖的愤怒始终无法朝向父母,颖开始浑身疼痛。颖透过自我攻击展开对父母的攻击。

咨询中,颖一次次的落泪,她问:父亲暴打我,妈妈是不是应该保护我?

爸妈偷看我日记,偷翻我聊天记录,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们不能这样?

在我们家不能提“喜欢”“搞对象”,是不是不太正常?

我病了,他们不敢再象以前那样对我,经常讨好我,我很讨厌,我要不要直接说?

没有界限的家庭,让一个健康的孩子失去了常理的判断,在她自认为是她全部世界的天地里,成为父母的延伸,迷失了自己。而当不断卡住的情绪躯体化,她不知道那是太多未真实表达的情感使然,还在拼命的认同父母,攻击自己,认为都是自己没用,连个身体都搞不好,工作也搞没了......

症状是孩子呈现的,土壤是家庭培育的。与其说是孩子病了,不如说是家庭病了,孩子在替家庭得病、疗伤。

颖是幸运的,她走进了咨询关系,看到了不能真实表达的情感,看到了强烈的自我攻击,让常理的判断回归......说不定能终结在某些方面的代际传承。

上述这些案例,来自于UM心理28天《玩症状训练营》中授课老师和群友们的真实分享。也是我的学习收获。

*文中的案例取自视频课程及个人经历,已获得授权。

28天的时间里,大家一起学习视频讲解,一起群内互动,我看到群友们认的自我觉察,在觉察日记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变化,将觉察融入生活,让改变一点点发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看到,努力地将现在和过去分开,将自己和父母分开......

28天的时间不长,但足以让你和症状有亲密相处,足以让你将觉察融入日常生活。

生而为人,大家都有症状,每一个症状,都是人格盛开的花朵,读懂症状带给我们的意义,以玩的心态和症状和谐相处。因为“玩”,会减少我们对症状的敌意,增加对他的理解。要玩到一起就要知己知彼。

“玩”到最后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结果。

一是症状消失,因为其赖以存在的土壤里的冲突没有了,

二是他还在那里,或轻或更重。但却成为了我们的朋友,不再打扰我们的快乐或效率。

症状是冲突的智慧,他要找智慧的人物,相信你我就是这些智慧中人群的一员。

希望大家能够在28天的学习中,在与他人互动和反馈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内在和症状的发生,鉴赏不同人格,深入了解自我。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玩耍”集训营之玩症状》,课程分为两个主题:自我攻击讨好型人格,每个主题有一个营,以建群的方式线上互动。大群会细分为5个微信群,称之为5个小岛,20人一岛。

1

每期有4个视频(每个视频60分钟),以理论讲述的方式探寻自我攻击/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成因、分类以及解决方法等等;

2

每人需要在赠送的笔记本上每日记录自己的觉察日记,每个小岛有一个带领组长,会在工作日一对一反馈大家的觉察

  • 项目组给大家准备了丰富的任务和游戏,由岛内组长决定如何开展

1

组长带领大家完成每周任务,会通过任务连接群内伙伴的关系,真实互动改善症状

2

组长会按照组内推进进行游戏,同样的,通过游戏改善症状

玩症状集训营已经顺利完成第一期

第二期火热报名接近尾声

共招募200人,仅剩10个名额

名额有限,倒计时招募,快来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