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临终的时候有什么表现?出现5个特征,记得抽出时间多陪陪亲人
“病人可能……多陪陪她吧。”
往往医生说完这句话,患者的家属们已经哭成一片。
亲人的离世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痛苦的事情之一,当从医生口中听到宣判“死亡通知书”后,家属们往往沉溺在自己悲伤和痛苦中,难免忽略了躺在病床上、即将远行的患者,但是,这个时刻可能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为“死亡”做好准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经历的事。
如何为“死亡”做准备,如何跟亲人用最好的方式告别?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人离世前,究竟有哪些征兆
回光返照:人的身体是一个协调性的有机整体,当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阶段,很多病人的精神状态有一个短暂的恢复时期,比如意识的突然清醒,而且往往还伴随着病痛的身体有所恢复,比如身体某个病灶处本来非常疼痛,但这时可能会突然觉得不怎么疼了。病人的精神有一个很大的改善,有的说话很正常,也有的精神显得十分的精神亢奋,还有的病人会说自己梦见了已故的亲友。
手脚冰凉:随着人体机能的逐渐丧失,患者的体温会呈现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作为四肢的末端,手脚往往是最冰冷的,这是人体机能在逐渐停止的一个预兆,一直到身体的温度完全测不出来。
剧烈疼痛或者干脆不疼:一些晚期的癌症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离开人世,那种严重的疼痛会让患者直接死亡。但是也有患者到了晚期却突然感受不到疼痛了,或者说疼痛完全消失了。这两种极端的感觉往往出现在不同患者的身上。
意识的改变:随着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患者的意识会逐渐的模糊,多数患者临终期间都处于昏迷和嗜睡的阶段,意识的逐渐改变是患者在临终前最常见的表现。
瞳孔散大:随着死亡的逐渐降临,患者的瞳孔会逐渐散大,直至生命体征完全消失。
临终关怀对于重病患者非常重要
死亡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过程,但是作为人,能够死的不痛苦,这是多数人的心愿。而通过临终前的陪伴以及交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那份离别时候最后的温暖,也就是我们看待生命意义的终极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显示,在80个受访国家与地区里,中国大陆死亡质量综合得分为23.3(满分100),居于第71位,中国台湾地区高居第6,中国香港地区排在第22,影响这个分数的关键就是临终关怀制度是否合理、健全。
临终关怀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近年来我国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措施也在逐步的制定和完善。临终关怀的重要作用,就是让重病患者不感到孤单和痛苦,不感到自身被疾病包围,通过临终的关怀,使得生命在最后逝去的时候,还保留着生命最后的尊严。
与治疗不同的是,临终关怀并非治疗,而是缓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的情绪。如果病人是在医院里的话,最后的阶段都是采取姑息的疗法,而不是全力抢救的方式,但经过大量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这种旨在“让病人心情愉悦”的姑息治疗,有时反而能比全方位的抢救更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总而言之,临终关怀的意义,就是在最后阶段,送生命最后一程,让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离去。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东方文化更愿意谈论活着,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因为宗教的因素,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开放性的,没有任何的忌讳,而我们却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很多时候在患者的最后生命阶段,我们还是在极力的抢救,忽略了病人本身的情感需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对死亡认知的差异。
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死亡,陪伴就是一个过程,而死亡也是另一种未知过程的开始。从心理上接受死亡,就是明白死亡和生命是两种不同的历程。
当患者走上了生命终章,患者的家属更应该多陪陪亲人,陪伴在亲人的身边。同时,如果患者有什么心愿的话,可以去帮助患者完成,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遗憾,最终,坦然的等待死亡的降临,也就终于明白了死亡的真谛是什么。
参考资料:
《将至的离别:临终关怀在中国》 澎湃新闻 2019.2.12
《探访临终关怀病房:生命在这里有尊严地“谢幕”》 中国新闻网 2019.8.15
《临终关怀:绝症患者最后的尊严》 中国青年报 2018.4.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