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早睡早起,第二天还是困顿不已?

文 / 儿童的健康成长
2021-01-16 00:25

常常有人问我:医生,为什么我早睡早起不熬夜,早上自然醒,第二天还是困到不行呢?

如果你睡眠时间没问题的话,那就要考虑睡眠质量情况了。

1、

天天说的睡眠质量,到底是个啥?

坦白说,目前学术上还没有对睡眠质量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总体来看,睡眠质量是除了睡眠时间不足外,另外一个判断睡眠好坏情况的维度。

换句话说,睡的时间长,不代表睡眠就一定好。

2、

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好坏呢?

简单说,如果你感觉醒后状态不好,睡眠时间貌似也充足,那就要考虑是不是睡眠质量不好了。

具体来讲,如果你有下面3个问题的任何一个,那就提示你需要提高睡眠质量了。

入睡时间长,超过30分钟以上。

每晚醒来1次以上,而且超过20分钟以上才能再次入睡。

睡眠效率<85%。

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在床上躺着的时间)*100%。也就是说,真正睡着的时间占比太少。

3、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呢?

首先,你得找到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来处理。

比如:

睡眠环境不好

睡前喝酒和咖啡

睡眠作息不规律

不好的睡眠行为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

严重打鼾

心理压力

喝酒可以改善睡眠吗?

很多人以为睡前喝酒可以改善睡眠,其实刚好相反。

酒精的确可以让你更快入睡,但之后它就净做坏事了,破坏你的睡眠结构,减少你的睡眠时间,让你在第二天更加疲惫。

另外,不要小看咖啡。

咖啡因的半衰期是6小时左右,如果你在早上喝了一杯咖啡,到了晚上体内仍然有少量的咖啡因。所以,多数专家不建议在午后喝咖啡。

打鼾的要小心。

打鼾提示气道狭窄,严重的气道狭窄会出现气流受限,反复呼吸暂停和缺氧。如果你打鼾时有憋气、呼吸暂停等情况,尤其要小心一个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如果你总体上很健康,那就在睡眠环境和睡前行为上找线索。

比如睡前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包括刷手机哦)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容易导致入睡时间延长,中间容易醒等问题。

因此,想要改善睡眠质量,就要先从上面这些影响因素入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原因,建议找医生评估下。

熬夜,已经成了现代人大多数的生活常态了。

但其实,「早睡早起」并非适合所有人。

有的人早睡早起,不仅睡得超香,工作学习效率也能提升好几倍;

而另一些人呢,却是越到晚上越精神,即使收到朋友「别太晚了,早点睡吧」的热切关心,但就是睡不着……

其实,每个人的睡眠周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睡眠倾向,能将人精确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01.

留心观察身边,有些人,一到晚上11点、12点,就困得不行,上床5分钟内就能睡着。第二天7点起床,神清气爽,毫无难度;

但另一些人,过了12点,反而精神奕奕,思维转得都比白天快些。别说睡觉了,闭上眼睛几秒钟,都感觉是一种折磨。

对于后者,让他们11点睡觉,真的很难。他们常会因此沮丧,觉得:

是不是自己毅力不行?还是不够自律?为什么一直没法养成早睡的好习惯呢?

其实,心理学对这一点早已有定论。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性,叫做

「生理时钟」。

它决定了我们在一天的不同阶段内,精力状态的波动起伏。

而生理时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睡眠偏好

。根据研究结果,至少存在三种偏好类型:

1)晨型人

,又称「云雀」(lark),倾向于早睡早起;

2)夜型人

,又称「猫头鹰」(owl),倾向于晚睡晚起;

3)正常人

,又称「蜂鸟」(hummingbird),没有特别的倾向。

一般来说,晨型人习惯在11点前入睡,夜型人通常是1-2点,而正常人没有特别的倾向,可早也可晚。

那么,夜型人是不是属于极少数呢?

其实也不是,三者的比例意外的均衡。

1976年,首次MEQ调查显示:

在人群中,晨型人约占24.7%,夜型人约占26.4%,而正常人则占了刚好一半。

40年来,比例有所波动,但大体上变化都不大。

2016年,睡眠专家 Michael Breus 又把这三种类型进一步细分为四种:

海豚,狮子,熊和狼。

1)海豚型:

约占10%,特征是睡眠非常浅,负责警觉;

2)狮子型:

约占15-20%,特征是早睡早起,负责日班巡逻;

3)熊型:

约占50%,生理时钟和日出日落同步,负责劳作和采集;

4)狼型:

约占15-20%,特征是晚睡晚起,负责夜班巡逻。

可以看到,这四种类型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对晨型和夜型的补充完善而已。

所以,如果你非常努力,仍旧很难在1点前入睡,不必怀疑你的毅力。

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刚好属于「夜型人」而已。

02.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自己属于晨型还是夜型呢?

有两大先天因素:

第一重因素,是生理时钟周期

(Circadian Rhythm)。

我们知道,外部的「一天」是24小时。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周期里生活。

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时钟周期

—— 即大脑、内分泌,及身体内各系统的活跃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小时。

它存在一些误差,同时也因人而异。

根据MEQ的调查结果:

晨型人最活跃的阶段是上午,从中午开始就一路下跌;

而夜型人恰恰相反,从中午开始状态渐佳,到晚上达到最佳水平。

这巨大的差异,涉及到另一重因素:

演化和基因。

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专门的基因,负责调控活跃和新陈代谢节奏。表达到整体上,就是整个个体精力和思维的活跃水平。

这是有一定随机性的。因此,在人群中,有些人的活跃峰值在上午,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在晚上,不一而足。

在远古时代,我们不但需要与日出日落同步活动,也需要一部分人承担早班值日、另一部分人值夜 —— 因此,他们的基因也沿袭了下来。

现在的晨型人和夜型人,就是值日者和值夜者的后裔,亦即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结果。

目前的双胞胎实验发现,遗传基因可以解释约50%的睡眠偏好差异(剩下的部分由生理时钟周期、环境因素等共同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夜型人,那么大约有50%的因素,要归功于你的父母。

03.

基于晨型和夜型这两大类型,心理学家又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果。

比如,一系列基于MEQ 和性格、能力测试的实验表明:

大体上,晨型人更加自律、自信、有责任感,思维偏向聚合思维和归纳推理;

而夜型人更加开放、聪慧、敏捷,思维偏向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所以,如果你是夜型人,不要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我们更聪明嘛!怕什么。

不过在现实中,两者的差异确实有所体现。

你会发现,喜欢晚睡的人,大多从事创意和内容相关工作,比如广告、公关、新媒体、市场营销(可能还有部分程序员)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者」。

原因未必是他们拖拉、不自律,很有可能只是因为:这些思维更开放、发散的人,同时也是典型的「夜型人」而已。

所以,他们在晚上会更感到如鱼得水,状态会更集中、更活跃。

虽然他们睡得晚,但是起得也晚呀。

不过,这也正是夜型人最大的困扰:

社交时差。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度推崇「高效」「上进」「勤奋」的社会,因此,我们会极力追捧「早起」,认为早起的人更努力、更上进。

反之,晚睡晚起的人,则容易被看作「脱离社会」「拖延症」「缺乏上进心」,这给许多夜型人造成了困扰。

同时,多数公司要求8-9点上班,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安排在白天 —— 这些,都会对夜型人造成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变成「晚睡早起」。

简而言之:

罪魁祸首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少」。

那些每天睡眠少于6个小时的人,正在不断透支自己的身体。

无论你选择什么方式,重点还是这几条:

1)调整心态:

不要对「早起」「熬夜」有压力,压力本身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2)睡够时间:

无论几点睡觉,最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时间足够,这比早起重要得多。

3)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生理节律,明确自己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处理。

最后,愿每个「夜型人」和「晨型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编辑:C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