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最能毁掉一段关系

文 / 日出情感
2021-01-12 18:36

关系的自体和客体:

“有一种冷,叫铲屎官觉得宠物冷”

今天,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对关系造成的伤害最大?

不知道大家心里特别讨厌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有一种人,我们一定特别讨厌:这种人就像我们常常说的“杠精”,无论什么情况,他总是对的,永远是对的,他永远有道理——这种人对关系的伤害是巨大的。

所以,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我们要懂得察觉,察觉别人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这很重要。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不懂得自我觉察,不懂得思考,那关系中的另一方就会感觉到很痛苦,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容易产生冲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关系中,是有你有我的

我们在理清一段关系时,首先需要明白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自体。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简单来说, 自体就是“我”

第二个概念:客体。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者其他。所以, 客体其实就是“我”以外的人、物和世界

所以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我”是自体,“你”是客体。

但是很多时候在关系中,不少人以为的“察觉”和“思考”,其实只是自己的想象和脑补,而并非真实关系中的对方。

“我”作为自体,但在“我”之外不一定是客体,也可能是自体客体。那么这种“我”所构想的客体,就是关系的第三个概念:自体客体。

当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自体客体”

比如,在冬天,有些铲屎官给自己的宠物穿上毛衣,出门给自己的宠物套上靴子。在这些铲屎官的心里,宠物就不是客体,而是自体客体。 有一种冷,是铲屎官觉得宠物冷,而不是宠物自己觉得冷。

张德芬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说的也是自体客体。

还有自恋型人格的人,会认为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是为他服务的,这就是自恋型人格内在的自体客体。在他们看来:别人也是我的一部分,是为我服务和被我使用的。

当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自体客体,我们的眼睛里就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好的关系需要有边界

关系中的边界包括:心理边界、身体边界、情绪边界、空间边界

好的关系需要有边界,需要我们能够区分:哪是你的事、哪是我的事。但我们许多人往往不容易分清边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

前面讲到了,如果我们和别人的客体关系之间没有一个边界,就会只存在“自体客体”,这个时候就会分不清你和我。

而在关系中,一旦分不清你和我,就会有侵入他人边界的情况发生。侵入别人边界的后果,就是会给别人找麻烦。

比如在特别依赖的关系里,当我们找不到对方的时候,通常会特别慌,拼命打电话给他,一连打50个、甚至上百个,然后开始将自身情绪传递给别人。这就是在情绪上侵入别人的边界。

换言之, 侵入别人的情绪边界,就是在情绪上被卷入对方的情绪。所以,如果想要维持好的关系,我们就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情绪,也要分得清楚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

在《夏洛特烦恼》里,电影的最后,夏洛把自己变成马冬梅身上的一部分,把自己变成了马冬梅的自体客体,那么在这种特别依赖的关系里面,就会很难有心理和身体上的边界。

除了情绪、心理和身体边界,还有一个空间边界。侵犯他人空间边界,其实也是侵犯他人心理边界。

心理学有个“洞穴理论”,讲的是古代印第安人的男性族人,他们在出去打仗后,身体受伤或者心理上有挫败感,他们就会在回到部落后,去到一个洞穴里面疗养身体上、情绪上和心理上的伤。等到他觉得自己又恢复信心了,他就会从这个洞穴里走出来,当他走出来的那一刻,部落里就会载歌载舞,欢迎英雄归来。这里的洞穴就是他们的空间边界。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男人的洞穴同样也有很多,例如某个沙发的角落、停车库的车里、游戏…… 在他们感觉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在属于自己的这些空间边界里进行自我修复。

好的关系需要懂得共情,但共情不是同情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先保护好自己,再建立关系,而有些关系的建立恰恰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例如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去讨好别人?其实讨好,最终是为了保护自己。

有时候我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在意的是:和他人的关系中,“我”到底最终会怎么样。

所以如果当有人说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你是否真正懂得别人的感受。

因为如果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就只是在猜测别人的感受。而这部分“猜测”,其实只是“我”自己的感受。

就像为什么有些铲屎官会在冬天给宠物穿上毛衣?是因为他把自己内心中需要被照顾的那个感受放到了宠物的身上。因为自己感觉冷,需要穿衣服,所以认为宠物也会觉得冷,需要穿衣服。这个做法的本质,其实是在同情自己。

而同情自己的人,不一定是可以去理解别人的人,这里讲的就是共情和同情的区别。 只有真正理解别人才叫做“共情”。

当我们在同情自己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但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都说不出来,或者当说出来了以后,别人的反馈却并非如此。

所以,共情并非同情。真正的共情是我们能够设身处地转换身份、角色地去体会到对方,懂对方。

为什么有些人的人际关系特别好,有些人的人际关系却很糟糕,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共情能力不同。

一切好的关系里,一定会有共情发生。

所以,没有共情的关系,绝对不会是有趣而舒服的。

作者: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中国心理服务机构联盟副主席。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 本文转载自胡慎之(ID:hushenzhixl)。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看清真相,是为了更好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