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入睡时突然一抖,是大脑以为身体要死了?

文 / 宠物健康咨询
2020-12-30 20:15

较真要点:

入睡前身体突然一抖,叫临睡肌抽跃症,比较常见。不是“大脑以为身体要死了”,也不是得大病的征兆。避免过度的神经刺激,可以减少睡前抖动。

查证者:一节生姜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

一、快入睡前身体突然一抖,是临睡肌抽跃症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快入睡前,身体突然一抖,双脚有踩空的感觉。有人传说,这是大脑感觉身体要死了,而发出的警告。

为什么身体会发生这种事?这会不会是身体生病的征兆呢?

先说结论,这不是“大脑感觉身体要死了”。这种现象有个比较正式的名字,叫临睡肌抽跃症。它只是人在入睡时发生的无意识的肌肉抽动,一般发生于在从清醒状态过渡到睡眠状态的时候。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肌肉无意识抽动:打嗝。

虽然临睡肌抽跃症比较常见,但是每个人肌肉抽动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微弱,自己完全觉察不到;有的人很强烈,本已快入睡,因为这一抖就醒了,半天无法入睡。

因为还有“双脚踩空的感觉”,有的人虽没被抖醒,但是会做梦,梦到在某个空间里坠落。

对此,有人用进化论做出解释,认为由于人类的祖先住在树上,常因为打盹而下坠,所以,比较容易惊醒的个体,就有生存优势。虽然我们现在不居住在树上了,但是物种进化中筛选下来的优势还是被保留了。

请注意,进化论的观点只是对现象做出的解读,并不是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并没有一个设计师,给人进行了这种“防坠树”的功能。控制肌肉抽动的是神经,临睡肌抽跃的原因,是神经信号的传递出了一点差错,让肌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抖动。

如果使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会在入睡前和睡眠非快速眼动期的N1阶段观察到临睡肌抽跃症,在N3和快速眼动期(REM)症状消失。有研究认为,有60%-70%的人在睡觉的时候抖过。

二、帕金森症患者更容易出现临睡肌抽跃

虽然大部分人在睡梦中抖过,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睡前一抖只是极为偶尔,并不频繁。

不过,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临睡肌抽跃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一份对66个帕金森症患者的监测发现,在其中的16个患者中,记录到62次临睡肌抽跃。这个发生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作为对比,有研究对100个健康人进行过类似的检测,并没有记录到任何临睡肌抽跃。

虽然帕金森症患者更容易出现临睡肌抽跃,但目前并不清楚这是否与帕金森症的病情进展有关。因此,不能将出现“睡前一抖”解读为帕金森症的征兆。

三、频繁临睡肌抽跃的人,需要去诊断是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有人频繁出现临睡肌抽跃,那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因为如果喉咙中的肌肉和组织松弛,导致呼吸道阻塞长达10秒以上,大脑会缺氧,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及对四肢的控制,身体也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抽动。

OSA是一种高危险的症状,需要进行治疗,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通过正规的睡眠检查,可以排除OSA。 如果不属于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因“睡前一抖”而紧张。

虽然“睡前一抖”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有人因此恐惧到失眠,那就是事了,需要心理调节来缓解。

四、怎样减少临睡肌抽跃

大家入睡的时候,都都想快点睡,不被抖动打搅,更不想做坠空的噩梦。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睡前一抖”的发生呢?

“睡前一抖”的发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某些神经在该休息的时候还没休息,导致某些肌肉抽动。所以,要想减少“睡前一抖”,就要避免对神经的过度刺激。

比如睡前不应过分用脑,让神经太紧张。如果工作压力太大,不能很好调节,不仅会容易“睡前一抖”,还容易失眠。

睡前的一两个小时,不建议进行强度比较大的锻炼,否则肌肉太兴奋,容易乱抖动。

在睡前的几个小时内,也不建议喝咖啡和浓茶,因为其中的咖啡因,也会过度刺激神经,影响休息。

缺钙也容易导致肌肉痉挛,也就是俗称的抽筋。这是因为钙离子在调控肌肉收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血液里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就很容易产生兴奋收缩,引发肌肉痉挛。

不过,因缺钙产生的抽筋,最常见于小腿和脚趾,发作时疼痛难忍,其常常发生在半夜,并不是入睡时。如果因缺钙导致抽筋, 则需要补钙。

本文编辑:conner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