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青少年的常态

文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0-12-29 09:19

李姝婷: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少年总会有很多抑郁的情况,邀请到嘉宾是UM心理和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的主笔作者么利华,利华你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想要讲的内容吗?

么利华:说到青少年的抑郁,可能大家对抑郁这个词有个非常不好的印象,就觉得我抑郁了,好像我得抑郁症了天就像塌下来了一样。

实际上抑郁对青少年来讲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情绪,我们所说的抑郁它跟抑郁症真的不一样。

曾老师曾经给大家讲过什么是抑郁和抑郁症,抑郁症它是一个现象学并不是病因学,就是说他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你怎么样了,比如说你不开心,你抑郁了,我快抑郁了,这只是一个现象。抑郁症也是一个现象学,他说不要把带“症”这样的一个病,所谓的“病”去当回事。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症”只是人为,因为这个现象,然后把它给定义成“症”归到这一类里了,它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临床诊断的一个依据,它不是那么科学。

那么实际上抑郁症就是一种现象,并不是病因学。因为这个现象去说他是什么和他真的有病那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我心脏不太好,但心脏不好是真的是心脏病吗?不是,到底是功能性的问题,还是器质性的问题,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这个是现象学,并不是病因学的诊断,那么对于一个抑郁症来讲,它至少有两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失去一切的社会功能。那么他跟我们说的我抑郁了,就像说天抑郁了,天天下雨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对,所以说对青少年来讲,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可能对抑郁有一个特别深的理解。

比如说我们看过俄罗斯大马戏团,它就是两个高空飞人,一个高空两个秋千,他卯足了劲,刷一下,就奔向另一个秋千。我们说秋千是童年,秋天抓住的就是成年人,那么中间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其实就是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

王浩威老师讲,实际上我们青少年是工业时代的一个产物,在以前根本都没有青少年,直接从儿童就到了成人。

秋千没有中间过渡阶段。比如说像以前,我打了两个兔子,全村人都来祝贺你成人了,这就是一个成人礼。他就进入到成人世界了。那么现在不一样,青少年它是工业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一般来讲是12、13岁,一般到22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发生在13至18岁。那么这个阶段我们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青春期。

那么青春期大家想想从这个秋千到另一个秋千,这个秋千是儿童,另一个秋千是成年人。那么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中间这个阶段,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到这种失控的感觉吗?他实际上特别希望能回到原来的安全基地里去,但是他真的是回不去的。

然后他就想前面有希望有动力,我能赚钱,我能够像成人一样,我能够独立,他就特别又希望到下一个秋千,他很纠结的,看到他的内心的冲突了吗?想回去回不去,又想往前,还没到那个时候,就卡在这里。

所以实际上童年阶段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件,我们说青少年是舔伤前行,但是因为现在青少年都被学习的任务,社会的焦虑给压在那里了,他内在的这些变化很少被看到。

我举个例子理解他内在的状态,比如说他很小的时候,他要吃一块大饼,吃大饼的时候一定要完整的,你要是把它掰碎了给他,他会很生气很愤怒。我要一个完美的大饼,那个叫完美敏感期。那么对一个青少年来讲,它实际上有很多童年没有完成的事件要在青少年当中去修复。好比说一个特别严厉的妈妈,一个眼神过去了,那孩子马上就听话了,顺从了对不对?但是到青少年的时候,他就要发现自己到底是我真的那么听话,还是我只是一被管束就听话,他就要去试,就要去发现自己

青少年恰恰卡在这里,他的核心状态就是抑郁,他有很多小的时候想象的部分还停留在那里,想象和现实一冲撞,因为他这时候已经大了,他发现自己很挫败,想象的部分只是想象并不是真实的,所以说他长时间处在低落和挫败当中,他的情绪就是抑郁的,抑郁是他的一个常态,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核心体验就是处挫败处出异域处出,所以说抑郁是它的一个常态,而我们却非常希望把他给拉出来赶紧去学习,那么他的内心是不被理解和看到的。

所以说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抑郁,有一部分是我们把正常应该有的状态当成了疾病,我们说你不应该抑郁,而实际上这是他的核心的常态情绪,就是抑郁的,跟我们说的抑郁症是两回事。所以说你看到很多青少年抑郁,并不都是因为他有病,好像是和我们普通,比如说我们看一些偶像剧,然后里面的青少年和我们普通想象中青少年的情绪有点不同,我们通常会觉得高中初中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而且他们都是很快乐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处在一种很失控的感觉中,所以会感觉到蛮抑郁。就是一方面想要退回到童年那里很美好有依赖,一方面又想到前方,但卡在中间的部分,双手什么都没有,瞬间很失控,很害怕很恐惧。所以实际上他们很挫败的感觉,时时刻刻的他就是抑郁的状态,这是它的一种常态。当然这个我想跟我们所想象的青少年抑郁可能还不太一样,我们更多的是想他怎么不上学,他怎么门都不出了,他怎么咬指甲,他怎么自伤,我们可能很多抑郁还指的是另一种状态。

那么这一种实际上是青少年内心深处的痛,我们就说当他自伤的时候,他拿刀不经意间刷一下,滑完之后他内心的痛就缓解了。看到吗?这个痛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痛的,当我们看到一个青少年自伤的时候,我们就想他的内心真的要比皮肤上外在的这些我们看到的肉体的痛,然后痛百倍千倍这样子。

为什么边界感很弱的人,生活容易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