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好”的冠心病:一颗多情的心脏
王阿姨是我一名同学的妈妈,冠心病患病多年,常常因心前区的不适感而住院治疗,但每次医生都说她的冠心病并没有那么严重,可王阿姨却还是能够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悸、喘不上气、全身发抖、甚至大汗淋漓等等症状。所以即使医生告诉她没事,也坚决要求住院治疗,后来医生建议我的同学带她看一看心理医生,寻思老太太是不是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同学才第一时间想到了我这个精神科医生。
和王阿姨的接触还算顺利,阿姨甚至还记得我的名字,和我小时候的模样。当问及她的心脏病时,阿姨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诉苦的对象,向我一一罗列了这些年的求医经历。不但走遍了当地的三甲医院,甚至也去了北京上海的大城市求医,可每一次都被告知心脏问题不大,不用过分担心。曾经也被建议过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但阿姨又十分反感心脏病去看精神科医生,所以一直都在奔波于各大医院,钱没少花,病还没看好。虽然阿姨仍然十分反感被当成“精神病”,但总算还是给了我这个看着长大的医生以充分的信任,尤其是在我说出她的症状表现的时候,才逐渐开始接受自己长了一颗多情心脏的事实。
说阿姨的心脏多情是一种习惯的比喻,我们的心脏担负着繁重的工作量,原本冷静的像个身经百战的士兵,可王阿姨的心脏却多了一些自己的感情,爱紧个张,爱焦个虑,爱发个脾气,所以阿姨不单单得了冠心病,更是存在典型的心理问题——焦虑,这在医学上,常常被称为“双心病”,既有心血管疾病,又有心理疾病,而且这样的患者还真不少,起码在我的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冠心病人群中,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 19.8%、16.7%和 13.6%。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症状或是抑郁症状往往不会单独存在,以焦虑为主的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抑郁症状,而以抑郁为主的冠心病患者身上也不难发现典型的焦虑症状。
那么为什么王阿姨的心脏,不会像我们一样冷静又自律呢?为什么她的心脏也会多情呢?
有人提出: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往往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调节异常,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血管收缩、血小板活化、心率增快等等,可能对心血管心态产生不利影响的变化。
但我更认可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可以导致的心理应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持续激活、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心肌缺血加重;自主神经不稳定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影响心血管的可能。简单的说就是心理问题可以导致焦虑、抑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出现心血管相关症状。
遗憾的是冠心病下面隐藏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医生们所忽略。看过一个来自国内广东省的研究,研究选取了一家三甲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中的746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只有132例共病了焦虑症或抑郁症,也就是我们说的“双心病”的检出率只有1.77%,远远低于我们认知中冠心病共病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几率50%。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医疗系统里,确实存在“双心病”高发病率,低检出率。
曾经国外有过一个科学研究,用平均 19.4 年时间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中到重度抑郁症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增高比例达 69%,而且发病后 5 ~ 10 年死亡危险度增加 84%,10 年以后再增加 72%。
所以“双心病”对于健康的危害,一定会比单独的冠心病来的更厉害,出现心血管意外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治疗必须“双心同治”,单独治疗一个心,是不全面的,当然也就很难得到理想的疗效。而我们的患者朋友往往更注重躯体方面的不适体验,而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问题。
比如张阿姨,虽然反复住院治疗冠心病,但早就被医生告知冠心病并未多么严重,其实是因为存在严重的焦虑症状,才会过分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和身体健康。虽然多次住院治疗冠心病,但一直未能重视严重的焦虑症状,所以也没有任何心理科或精神科的就诊经历,也没有进行任何治疗情绪的药物或心理治疗,以至于阿姨的心前区不适感始终存在。
对于阿姨的情况,考虑其高血压、冠心病的基础性疾病病史,为她选择了SSRI药物西酞普兰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状,在同时开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针对阿姨认知和思维的过程,改变阿姨对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过分恐惧,紧张和没有必要的担心,从而改变她关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持续存在的焦虑剂抑郁情绪,改变阿姨这颗“多情的心脏”,让它不再耍脾气,像我们的心脏一样,做一个冷静的士兵。这样阿姨的心前区不适体验自然而然也就会逐渐消失了。
阿姨的就诊经历有些坎坷,由于自己的“坚持”,徘徊在正确的治疗门外很久,也延误了自己的治疗很久。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这样的“叔叔阿姨”,他们执拗地反复住院,反复治疗,但却排斥医生心理科或精神科的就诊建议,只去治疗一个冠心病,的确忽略了心理疾病,让自己的病痛人为“得以延续”,同时也人为加重了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几率。
希望“叔叔阿姨们”多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任何顾虑的到心理科就诊,听一听医生的分析与建议,寻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你会发现“治不好的冠心病”真的好起来了。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 .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的诊断与治疗 [J]. 国外医学,2002,1(2):67-70.
2. 魏立业, 杜雯, 冯倩,等 . 黛力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5):26-27
3. Shimbo D,Davidson KW,Haas DC,et al.Negative impactof depression 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machanisms treatment consideration,and futuredirections [J].J Thromb Haemost,2005,3(5):897-908.
4. 刘梅颜 . 双心(心脏心理)疾病在综合医院筛查与诊疗流程模式探索 [J]. 医学与哲学,2013,2(4):20-22.
5. 孙静,陈春.“双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9):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