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是想太多:别把真正的抑郁玩坏了

文 / 健康美容达人
2020-12-05 09:47

从“都是矫情”到“正视病症”,抑郁症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热搜也是一个接一个。

这样高概率的得病率,仿佛在大时代下拥有了“引导权”,它不单左右人们情绪,更包括生活上、基因上以及相关身心条件的调理。

然而抑郁是什么?如何判断自己得了真的抑郁?或是“假性抑郁”?如何处理抑郁患者的心境?则是一门究极奥义。

其实它离你很近

抑郁的最初起源可追溯至前五世纪,其英语me-lan-cho-ly在词源上出自希腊文me-la-ni-na-chol,意即黑胆汁。在希腊文化中,它代表着一种忧郁的象征,与粘液、黄胆汁、血液并驾为影响人格特质的四大要素,对左右人们情绪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迷信,最终成为现实,并唤起了诸多心理、临床科研学者的兴趣。例如2020年5月左右,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字已达3.5亿人。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发表文章,其中指出: 在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

意思是说,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将近9000万的人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平均每12个人就会有1个人是轻度,甚至是重度抑郁患者,而他们可能就充斥在你我的周遭。 在现今社会中,从平凡人至名人,都有诸多受到抑郁困扰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喜剧演员憨豆先生,在他的喜剧生涯中,也曾一度因为压力大而罹患抑郁症,并有了轻生的念头。

或是曾写出《老人与海》等脍炙人口作品的作家海明威,在晚年时也身受抑郁所困,最终选择自杀终结他的一生。

甚至是中国演员界的一代传奇张国荣,感情、事业、家庭等压力的累积,促使他在愚人节与全世界开了一场大玩笑。

除了他们,你还能想到谁?崔雪莉、乔任梁、金钟铉....以及身边的朋友、以及家人。由此可见, 抑郁症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如何“发现抑郁”,“遏制抑郁”则成了一门难以言说的功课。

我真的不是想太多

“不要想太多,这不就很小的一件事嘛,用得着难过那么久吗?”“分手就分手,为什么要觉得自己不能活?”曾几何时,这种安慰人的话术,最终竟然成为了异常讨厌的一句话。说白了,道理都懂,但是如何支撑下去却成为了奢侈品,买不到也很难做到。

在微博内曾有人这样说“没人觉得你病了,他们只是觉得你想太多。”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曾在TED发表过关于抑郁症的演讲。起初他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病,甚至是坚信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直到后来一连串的变故,包括父母离开,爱情失败,这些打击使他陷入了一种“抑郁”状态。

当他靠着努力治疗成功后,他决定为“患者们”做点什么,然而事实是: 人们没有把抑郁症当做一种病。

甚至是有人把“倾听”他人的负面情绪,当做窥探欲的另一种表述,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抑郁症的严重性,因此只能说出一句:别想太多,会好的。 但事实上对他们而言是:我真的不是想太多,我也不会好的。去年12月,歌手华晨宇发表了一首为抑郁症患者发声的歌,名为《好想爱这个世界啊》,瞬间掀起了一阵关于抑郁症的舆论。人们直呼这首歌给予了力量,在网易云音乐中,评论热评第一拥有42.5万赞。内容是这样写的:

其实陪伴,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良药。

别怕,有我在

与此同时,有人把抑郁当成消费的梗,例如前段时间的“网抑云”效应,遭到许多心理专家的抨击,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并忽视了其原有的杀伤力。

又或者有人为了播得同情,而去“消费抑郁”,对外声称自己得到了抑郁症,然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并不会哗众取宠,他们是所谓的 “假性抑郁”。另外一方面,当真正有人站起来为抑郁患者声明时,却又被骂“哗众取宠”,夹杂在抑郁患者间,很难做人。

因此在过多的“假性”下, 人们逐渐将抑郁与玩笑挂上了等号,而忽略了真正患有疾病的那批人,使得问题越来越大,症状越演越烈。在国内,精神病院近几年越渐普及,甚至在设备、医疗上都拥有了卓越的提升,其中的病患,大部分都是抑郁症患者所构成,包含罹患躁郁症、狂躁症的患者。而医院的做法,是将他们进行隔离管理,并定时喂食药物。

这样的方式,被人质疑“没有人性”,但医院的“无人性化”管理,反过来说,是对世界冷漠的一种苛责。于是人们开始质疑: 为什么身边的人没有发现,并好好给予援手?而是要等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将“患者们”再一次的抛弃?因为他们并没有看见,或许也是不愿意看见。

所幸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抑郁的包容性更大,在医疗上也具备更好的水准,对探查抑郁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我们能做的是,发现身边有相关症状的人,并适时地伸出援手,提醒他:记得去医院看看,这并不羞耻。 每个人都有几率罹患抑郁,孤单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将会是纾解压力的来源。

因此,好好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说不定哪一天,你也有机会给他一个拥抱,并在他耳边轻喃: “别怕,有我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