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症依靠药物是暂时的,完善人格才是核心

文 / 太原心理
2020-12-02 09:53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前段时间,很多朋友和我抱怨自己抑郁症接受药物治疗后总是反反复复,而且每次看精神科医生好像人家根本不愿意听自己诉说痛苦,没几分钟就草草开药结束,对此非常烦恼。

说到这里,我想说精神科医生并非心理咨询与治疗师,这两个职业的分工有所不同。精神科医生主要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抑郁,所以平时区区几十块的挂号费自然只是医生门诊诊断和治疗服务并非心理咨询,而且当下精神医疗资源也很紧张,所以时间方面就有限,不过大家放心,只要这个医生靠谱还是可以得到正确的判断与药物治疗。

经验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应答率大约是80%,有效率大约是60%。也就是说,大约40%的患者,用药是无效的。这还不包括误诊、用药不当、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等情况。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关于抑郁症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自我完善人格也非常重要。就像《情绪自救》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抑郁症患者除了服用抗抑郁药物外,也必须注重心理认知的改变。

关于抗抑郁药物治疗,我们需要明白它的治疗原理,我在之前很多文章都有提到。人类最初发现抗抑郁药物是叫异烟肼,这个并非治疗抑郁症而是结核病的。但随着治疗人们发现患者会出现欣喜的现象,后来慢慢各种抗抑郁药因此而诞生。

后来人们发现这些药物第一能改变症状,第二能够改变人们大脑某些神经递质,于是人们猜想抑郁症和某些脑神经递质有关。

可这只是现象描述层面,具体怎么改变,发生机理等等还不清楚,况且抑郁症的成因实在复杂绝不是任何一种成因说就能全部概括的。慢慢随着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有学者发现抑郁症的成因绝不仅仅如此,有提到:“抑郁障碍的一元论观点相当直接易懂,但现在到了必须拒绝这种单一理解方式的时候了”(Parker, 2000)。”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朗西斯·马克·蒙迪莫(Francis M. Mondimore,MD)和帕特里克·凯利(Patrick Kelly,MD)在权威著作《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青少年抑郁家庭指南》里是这样说:

“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的相互影响,这种内在关系很难理解,也很难梳理开来。一者会影响另一者,可能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加工过程和影响作用交织在一起,想要分开恐怕是徒劳罢了。”

我之前多次提到,抑郁症治疗中药物很重要,但是仅仅只靠药物可能非常困难,因为药物只是帮助我们缓解痛苦回复到临床治愈目标而已。最终你如果想要战胜抑郁还需要疗愈内心世界以及完善我们的人格。

因为同样经历一件事,有些人就没事,有些人就一蹶不振。其实这都是人格造成的。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是古希腊哲人赫拉克特利的经典之句。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希望决定有效人生。

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格和认知完善了,抑郁症才有可能达到“彻底治愈”的,这样才不害怕未来出现的反复,因为有一个坚韧的人格底子给自己支撑。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心理方面的建设非常重要,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有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通过学习人格有关的知识,去对自我有进行深刻地洞察,可以是对成就的全新体验,也可以是一个改变自己的决定。

药物治疗能保证你这次舒服,但是下次遇到挫折呢?下下次呢?你不可能祈求上天只给你一次糟糕的人生体验,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建设与完善人格同等重要。

当你人格完善了,认知改变了,也许未来看待事物的方式发生本质区别,你的人生也都不一样了。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