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向别人哭穷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文 / 第一心理
2020-05-07 16:4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将亲人看作自己闯荡江湖的靠山,无论自己经历了什么风雨,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向亲人求助。但是还有句话叫做:“报喜不报忧。”

当我们在经济状况上出了问题后,最好不要向亲人哭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学领域的解释。

一、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在以往的文章中,和大家讲述过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今天,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析一下我们的主要照养者(Primary Care Taker)和自己之间的关系。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性别默认了孩子的主要照养者是母亲,但是,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责任,家里的老人或保姆也可以。

如果我们正处于“密友型”亲子关系里,和亲人哭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密友型”关系中,父母想和孩子成为朋友。

这段亲子关系是亲密的,父母总能给孩子提出建议或是提供帮助,彼此坦诚且真实。当孩子能够自理后,就想要建立关系的边界。这使彼此都受到威胁。

父母已经深陷孩子的生活里,难以离开。你向他们哭穷,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接济你,这会使你变冲动,因为你很清楚,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父母都会帮助你。在他们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

这与控制型父母的特质有一定联系,也有些父母不想和孩子产生界限。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幸福和孩子的成就息息相关。

在一段安全的亲子关系中,婴儿可以爬出父母的怀抱,在叛逆期时,他们也会被耐心对待。但在卷入式的关系中,尊重、自由这些词语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你习惯性的和父母哭穷,他们也总会给予帮助。你会发现自己正变成“巨婴”般的存在,毫无主见。

因为父母在帮助你的同时,往往也会干涉你的选择,介入你的生活。这并非健康的亲子关系。

二、难以独立成长

从我们和母亲之间的脐带被剪断开始,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在空气和阳光下成长,学会独立行走,养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有独立的思想,通过原生家庭获得自己独立人格。

在我们完成学业,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后,我们就会走出父母的庇护,建立自己的家庭。哪怕是租的房子,那也是你自己的家。这意味着你将拥有独立的人生。

只要我们能保证自己始终有能力赚钱,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乐观积极,我们就可以始终保持独立。

调查表明,25岁的美国年轻人接受父母资助的比例比他们父母那辈高出50%。

不光是那些收入低的年轻人,那些收入足够自己生活的年轻人也会因花钱的速度比不上赚钱的速度,始终依赖于父母。Steinberg说“现在的年轻人在25岁时的独立程度,和他们父辈21岁时差不多。”

或许在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和父母产生冲突矛盾,但这不意味着和父母断绝关系。

研究表明,大量年轻人在独立的过程中不会和父母决裂,这个过程往往是在父母的陪伴帮助下进行。父母会促使他们产生自我意识,养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我们无须担心独立会失去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亲人该做的是让我们独立,而不是始终给予我们帮助。

三、哭穷的人难以树立自信

一个自信独立的人是不会和亲人哭穷的,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把自己贫穷的一面展现给父母。

长期接受父母的帮助,你就会觉得父母资助你是理所应当的,不知不觉中,你将越发自卑。

自卑会使我们长期处于逃避的状态中,例如,不想当众发言,社交中不想引起他人注意,无法在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很难适应新工作等。这会使人难以走出舒适圈,行动力降低。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面对任务时,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做不到,这种必败心理会使人处于恐惧中,无法倾尽全力地完成任务,总想着逃避。

一旦你失败了,你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被削弱,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你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任务等预言。时间长了,原本你有能力完成的事也无法完成了。

如上所述,哭穷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你要做的不是向亲人哭穷,而是坚强面对困境,把自己最坚强的一面展现给亲人,而不是把脆弱剖给亲人看。

坚信自己的能力,这份自信,会使你走得更加长远。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