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导致患者社会隔离、抑郁-健康百科
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在这之中,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比例逐年增加。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备受骨关节疾病的困扰,成为“蹒跚一族”。
骨关节疾病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导致患者社会隔离和心理上的负担。
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老年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骨关节炎与他们的社会隔离、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关联性,并确定了该疾病对社会隔离的影响。
性别、低收入、低学历影响骨关节炎患者社交
该研究对欧洲6个国家的2942名65-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记录了他们与朋友和家人联系的次数,以及自愿参加社交活动的频率。
参与者中,有大约一半为女性,且30%患有骨关节炎。在研究初始,骨关节炎的女性患者中,约20%存在社会隔离,她们不喜欢外出,与邻居交流的频率也很少,生活质量也逐渐变差。社会隔离是个体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孤立或被隔离的状态,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不便、残疾造成,也可能是由于心理创伤等原因造成。
研究者表示,髋部,膝盖和手部中的至少两个部位病变,会增加患者社交隔离的风险,而存在社会隔离的人群更容易主动吸烟、饮酒、患慢性疾病等,这导致了患者的认知障碍和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社会隔离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约50%的死亡风险,即便考虑其他的常规危险因素,社会隔离依然会增加25%的死亡风险。
那么,没有发生社会隔离的人群有哪些特点呢?(没有错,他们主要是有钱。)
令我们这些穷人扎心的是,那些没有发生社会隔离的患者往往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高,他们更愿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他们也有经济条件去正规的康复机构接受治疗),身体疼痛较少,健康状况也相对良好。这也使得他们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慢性肺部疾病和卒中的患病率显著降低。
当然,没有发生社会隔离的这部分骨关节炎患者也不会一直都这么“快乐”下去。研究者称,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大约12%的患者在调查后的12-18个月后逐渐变得社会隔离。他们的健康情况越来越糟,骨关节炎恶化,疼痛加剧,身体活动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情绪沮丧,思维和决策也变得困难。
这表明,骨关节炎会增加老年患者社会隔离的风险,进而导致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又会恶化患者的疾病,导致恶性循环。
“蹒跚”老人为何会社会隔离?
患者骨关节部位疾病后,首先影响的是老人的日常运动,不仅广场舞跳不了了,可能出门“遛弯”也成了难题。
四肢活动受限后,老人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害怕患病后会致残,影响自己和身边亲友的生活,也害怕身边的亲友会因此而“抛弃”自己,所以很多患者选择待在家里,睡觉、刷剧,甚至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来。
随着患者社会隔离时间的增加,他们的焦虑、抑郁症状也随之而来。
在老年骨关节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它会引起慢性疼痛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且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关节会逐渐畸形,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国外曾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高达39.2%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患有抑郁症。
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反思的是,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患者抑郁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在一项160例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患者抑郁发生原因的研究调查中,高达69.6%的老年患者担心给子女带来负担,56.8%的患者害怕疾病带来的痛苦。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出现社会隔离和抑郁,而抑郁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和病理过程,加重了患者病情。
如何帮助患者赶跑社会隔离、远离抑郁?
■ 医护人员:积极指导、沟通
作为医疗工作者,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主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与患者接触和交流,积极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倾听患者的诉求,了解疼痛的原因、程度,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得到满足。
骨关节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适当的康复治疗,以保持和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医疗工作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锻炼计划,合理的休息、运动。锻炼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鼓励患者参加更多的日常活动。积极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作息。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有责任动员子女与老人多接触、沟通,消除老人的孤独感,鼓励老人积极的面对疾病,使其心情舒畅。
■ 子女和亲友:常回家看看
作为亲友,我们要做的是多与患者交流,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积极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走出去多与其他老人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以防患者因过于关注病情而形成不良的心理,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如发现患者长期情绪低落、症状较为严重,应积极的引导患者就诊精神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无论父母是否蹒跚,作为子女都要常回家看看,常问候爸妈,别让他们感受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