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高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文 / 封面新闻
2020-04-04 17:08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至2%,最高可达5%。国外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患者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的患者因此身亡。

当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郭万军通过直播形式,开展了一场健康教育讲座,他指出,双相障碍患者情感波动大,首次发作年龄较小,多次复发后治疗难度增加,所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开始足量足疗程治疗很重要。

患者情绪波动异于正常 抑郁或躁狂时间长

郭万军介绍,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波动往往比普通人更大。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过份自信;而抑郁发作时则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自我评价减低;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均需要警惕。抑郁和躁狂交替的表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说话滔滔不绝,自我感觉非常好甚至夸大,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这些表现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比如维持学业或者完成工作任务,也给家人带来困扰。抑郁发作时当事人会感到痛苦,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自己不易感到痛苦,因而常常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轻躁狂发作时,由于社会功能损害不明显,即便是周围人也不易发觉。然而,轻躁狂发作对早期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应注意识别。轻躁狂及躁狂的核心表现均为情绪高、兴奋话多、精力充沛、活动增多,但轻躁狂一般不给周围人带来困扰,所以有时甚至被患者本人及周围人当作是抑郁症好转的表现,其与普通兴奋及高兴的区别主要在于持续时间更长,诊断标准规定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上述兴奋状态,连续达四天及以上时,即便患者的表现未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困扰,也可以诊断轻躁狂发作。对于既往曾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注意到有轻躁狂发作,对及时诊断双相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特征

双相情感障碍起病高峰在15岁至19岁,通常在25岁之前发病。如果有双相障碍家族史、平素性格外向或具有循环气质、高智商等人群出现“抑郁发作”,要怀疑双相障碍的可能。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家里有双相障碍的患者,与其关系越近的亲属患病风险越高,如一级亲属有双相障碍,其患病风险可比一般人高30倍。因此,临床中有必要针对所有存在心境症状的患者获取详尽的家族史,对于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而言,双相障碍家族史可能是其日后被诊断为同一疾病的高危因素。

早发现早治疗 以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为基础的整合治疗

“50%-66%的成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发作于青少年,而患者发病越早、发作次数的次数越多,病情稳定的时间会越少,治疗的难度会增大大,所以越早发病就更需要早发现、早治疗。”郭万军说。

据了解,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主要治疗方式,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艺术治疗、绘画治疗、社会交往训练等手段。“因为目前相关药物选择需要考虑因素较多,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充分信任医生,尊重医生意见,切勿自行选择药物。”郭万军说,药物治疗需以情感稳定剂为基础,以帮助患者将情绪稳定在正常水平。

“如果不巩固治疗,很容易复发,随复发次数增加,治疗的难度就越大。”因此,患者的坚持和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治疗也有重要影响,家属可通过督促患者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调整家庭互动方式等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