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疫情期间,国人睡眠“保量不保质” 想睡好,要做到“知行合一!

文 / 保健时报
2020-03-22 00:14

疫情期间,国人睡眠“保量不保质”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今天(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但如今,睡不好已成为了社会通病。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让国人在家里过着宅生活,从某种程度而言,人们则拥有了更多的睡眠时间。

那么,疫情期间国人的睡眠质量真的提高了吗?3月14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人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全民宅家期间,睡眠却是“保量不保质”,人们睡得更多,反而睡眠质量在下降。

超五成人凌晨后就寝

此次调查跨度两个月(1月1日—2月29日),包括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被调查的年龄是19—80岁,其中男性所占比例略高,为56%。

《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国人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数增长了20%。卧室活动时长超过12小时的人较宅家前上升了19%,人们普遍卧室活动时间变长。宅家前,90%的人集中在20—24点就寝;宅家期间,凌晨后就寝的人超过50%。28%的人会睡到9—12点,失去早起动力的人增加了21%。

“疫情期间,人们睡得更晚了,起得也更晚了。”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说,疫情之前绝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是在22—23点,但在疫情当,人们的睡眠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整个睡眠周期都在向后推移,总的睡眠时间增加了两个小时左右。

入睡时间普遍延长

《白皮书》显示,虽然宅在家期间睡眠时间比以前有显著性增加,但睡眠质量却有所下降。人们入睡时长普遍延长了30分钟,睡眠质量较差的人数占比上升10%。张斌说,宅家期间,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看起来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入睡变得困难了,30—60分钟和大于60分钟的入睡的人越来越多,一般30分钟不能入睡,就意味着有入睡的困难。

张斌指出,睡眠质量的下降与疫情期间晚睡晚起、长时间玩数码产品等行为息息相关。“玩手机会让人们的兴奋度增高,脑子静不下来,很难入睡。另外,手机的光照会让人们的褪黑素分泌遭到破坏,使入睡变得更加困难。”

睡眠不足易患各种慢病

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而美国《实验医学杂志》发表的德国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增强人体白细胞抵御感染的能力,进而提升免疫力。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

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表示,睡眠疾病影响人类全生命周期,人体健康的好坏和寿命的长短都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睡眠疾病影响面广,国际疾病分类里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 90多种睡眠疾病,10%以上的国人需要积极的医疗干预,约1.5亿人,数量庞大,一半以上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睡眠问题。

良好的睡眠要做到“知行合一”

张斌指出,人的睡眠状况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人内在的自然睡眠需求,二是包括上班、上学等社交的社会因素。疫情期间全民宅家,人们的社交大量减少,此阶段人们绝大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内在的睡眠需求。

全民宅在家,也是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睡眠生活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的契机。为此,张斌建议人们要做到“知行合一”,从细节做起,共同赢得这场全民睡眠保卫战。

首先,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的时间表,规定好白天的学习、工作、锻炼、娱乐和就餐的时间。其次,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三,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调节卧室的亮度、温度、声音等因素。最后,张斌强调,疫情期间,还要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到关于新冠的知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