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心理医生提醒:如有这10个表现,你可能患有“职业耗竭”

文 / 协和医学杂志
2020-03-20 16:19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 姜忆南

是不是你很努力,但却总感觉心力憔悴?

是不是总感觉生活几乎被工作全部占据?

是不是你也有唐女士般的经历和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唐女士是一位30多岁的基金公司的金领,她神情焦躁,面容愁苦,坐立不安,在诊室稍作平静后,向医生讲述了自己的困扰:

“我从事这个工作7年了,几乎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周六日也很少休息……”

“最让我痛苦的是,我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很有计划的人,却总是有很多突发事件,可能晚上11点会接到电话,让我准备一个明天早上8点的汇报。”

“我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工作占据了,我感觉就要被压垮了……”


你是否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如果是,你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职业耗竭(Burnout)!

或许这个词对您而言尚有些陌生,为此我们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姜忆南医生来帮助大家理解“职业耗竭”。

一、什么是“职业耗竭”

要想理解“耗竭”,首先需要明白一个心理学概念:什么是“应激”?

应激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刺激。

有人说,应激是现代的瘟疫!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应激几乎无处不在,日程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应激。

不仅是那些紧张的、困难的、挑战的事情是应激,升职加薪、结婚休假、乔迁新居等,这些所谓的“好事情”都可能成为应激。

而应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导致个体能量的消耗,当这种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耗竭。

而职业耗竭,毫无疑问,即是来自于职业场所的应激所导致的耗竭。

二、职业耗竭有哪些表现

如果你在工作中逐渐出现以下10个表现,就要考虑到职业耗竭的可能:

情感耗竭

● 对自身表现不满意

● 疏离

● 抑郁反应

● 无助

● 内在空虚

● 工作疲惫

● 不能放松:即使没有压力和工作,也无法感到放松

● 对自己过分要求

● 易激惹:易怒,易与人发生冲突


三、导致职业耗竭的原因


“职业平衡状态”是导致职业耗竭的重要因素。

如上图所示,如果工作对你的要求,在你能力范围内,且即使超过能力范围,也能够获得来自于领导和同事的有力支持,那么你的工作就处于平衡状态。

但需要强调的是,工作中的要求不仅仅来自于他人或单位,也常常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例如,上文中的唐女士,她介绍说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要求自己每一份工作都完成到上级提不出任何意见,否则就是失败。显然她需要自身的能力和周边支持的获取相对较多,失衡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此外,你的职业付出和所获得的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之间也应处于平衡状态。

在这里强调的是,职业和工作的回报不仅仅是来自于外界的奖励与认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受,甚至这一部分常常更重要。

同样以唐女士为例,她家境非常好,自己特别喜欢艺术,但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认为唐女士的兴趣不足以在未来带给她稳定的生活,因此强烈要求她从事基金公司这样的金领生活。然而在唐女士心中,始终无法认可父亲的选择,其内心深处对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是无比抗拒的。

总之,当上述情况出现失衡的时候,就存在职业耗竭的风险了。但职业耗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可能仅仅是在内心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获得职业上的成就与认可,因此不断增加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

这些投入起初可能是有回报的,如收入显著提高,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等等。这时我们可以说尝到了“甜头”。

于是,会进一步克制自己的需求,压抑增加工作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冲突,如亲情、友情方面的需求,与爱人和孩子间的矛盾。这时我们可能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否认或回避这些问题,比如安慰自己“这些都不是问题,成大事者不惜小费,没有牺牲哪有成功”…..

这些长期压抑和否认的问题,渐渐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格,感觉内在空虚,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四、职业耗竭的诊断

目前职业耗竭还不是一个已经被公认的疾病诊断,但毋庸置疑,职业相关的应激与压力是这一类问题的核心。

如果就诊于精神心理专业的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当下的状态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躯体不适障碍,或者适应障碍(是指很难适应某种特定的处境与问题)。

然而在精神科诊断的背后,核心的致病因素是职业相关的应激和不当的应对方式。


五、职业耗竭的治疗原则

从治疗角度,可在减少应激压力,改善自身情绪,发现认知歪曲等方面着手。

正念: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减少应激反应。


自我照料:可以不一样(“说不"),学会拒绝,是减少应激和压力的有效方法。

改进自我情绪管理:特别是接纳负面情绪。

增加放松和开心的能力:必须强调,放松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放松是一种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方法和技术。

总之,发觉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改善之,方能远离“职业耗竭“。

作者简介

姜忆南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擅长 : 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的生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尤其针对合并躯体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