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不会随疫情结束而消失,人们离拥抱心理阳光还需要多久
前两天去超市买菜,快进单元门时,看到一位邻居正好要从里面要出来,见到我之后,他立马怔住了,在那一瞬间我有些发懵,然后他快速地向后退了两步,我立马明白了。
我所在的县城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新增病例了,县城只有5例确诊病例,早已经全部治愈,但因地理位置特殊,紧临北京、天津,所以防控上依然没有放松,人们紧张的情绪也没有消散。
天气好的时候,偶尔能看到有人在小区里活动,若是之前,小区的篮球场里一定会有很多孩子骑着自行车、滑板车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打扑克。
现在国内的疫情已经趋于稳定,复工复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家正在逐渐恢复“元气”,然而,疫情结束后,我们的生活就会恢复如初吗?这次疫情带给人们的心理伤痛或许还要伴随我们一段时间。
疫情,让人们体会到了生存危机什么样的伤痛会让人难以忘记?当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伤痛感会愈发强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层次越低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带给人们的伤害和危机感就越大。在新冠肺炎这场战役中,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受到了威胁。身处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人,随时都面临着被感染的威胁,他们的亲人、朋友或许已经被感染、被隔离,甚至是死亡,恐惧、紧张、焦虑像病毒一样在空气中传播。
1月23日,武汉封城了,武汉人不能出去,只能待在这个病毒最严重的城市,他们的生活用品比较匮乏,出去购买生活用品,担心会被传染,不去购买,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该是怎样的绝望呢?
武汉之外的人们,虽然没有武汉人那么紧张焦虑,但看着每天日益增长的确诊数字,从新闻报道中得到的有关疫情的信息,买不到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以及本地区有确诊、隔离的人员,都会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威胁。
因此,这次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病痛,还有心理上看不到的创伤,手指划破出血了,创伤显而易见,我们能看到伤口一点点愈合,但心理上的创伤却不会那么容易治愈。
刺激泛化让人难以忘怀曾经的伤痛前两天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购买口罩、一次性医用手套,还有84消毒液,听到有一个阿姨跟收银员说:“终于买到了,我多买点,囤在家里,留着以后备用。”
收银员指着两大桶消毒液说:“阿姨,家庭用消毒液不要买桶装的,家庭用量小,用不了这么多。”阿姨却说要不是她实在拿不了了,准备再买几大桶的。
其实不光是这个阿姨,我和朋友们聊天时,有不少人都提到以后家里要常备医用口罩、手套、消毒液,因为这些都是与我们的安全、生存息息相关的防护用品,它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这就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使疫情结束,人们对这次疫情的恐惧感并不会很快消失,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刺激泛化”概念。
刺激泛化是指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做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做出同样的行为反应。比如,小孩如曾到医院打过针,体验过疼痛,他就会对穿白色衣服的人、尖状的物体产生恐惧,这就是刺激泛化的例子。
这次疫情结束后,有的人会养成囤积医疗防护用品的习惯;有的人不敢去人多的商场超市,与人刻意保持距离;有的人会对发烧、咳嗽、喉咙不舒服等症状非常敏感,会胡思乱想,杯弓蛇影,自己吓自己。
不管你有怎样的感受,都不要责怪自己,在灾难面前,谁都会恐惧、焦虑不安,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你会好很多,因为你恐惧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它带给你的感受。
总之,不囿于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时间会带我们渐渐走出阴霾,奔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