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对精神病认知损害无效、或加重?如何突破治疗困境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0-02-14 00:47

通常,我们对于精神病关注点在幻听幻想、自言自语、行为怪异等症状上,往往忽视了另外一种症状—认知损害。

认知损害在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例如,大部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损害,累及注意力、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动机表现、执行功能等。认知损害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并且是影响患者功能结局的最主要因素。

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损害有用吗?

一项纵向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个体相比,首发精神病患者的左侧海马体积显著缩小。即使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后,仍有部分患者左侧海马体积继续缩小,提示患者的认知功能仍持续下降。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提示,认知功能改善和精神症状的好转不存在平行关系,认知功能并不随着精神症状的好转而得到彻底、全面的改善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后,随着治疗进程的延续,阳性症状会逐步缓解,但认知功能的损害还是会残留,如果患者本身合并阴性症状,那认知功能损害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长期大剂量服用药物的敏感度下降,产生不良反应,更容易对认知功能造成损害。

同时,家属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功能的受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对于治疗的态度,出现减药、停药,甚至拒绝治疗的行为,以此造成患者疾病加重。那么,精神病患者该如何更好的减少认知损害,减轻病情呢?

如何突破治疗困境?

研究发现,认知损害可能与前额皮质、海马及其他大脑区域的异常有关。通常认为,谷氨酸能、GABA(γ-氨基丁酸)能、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等为造成认知损害的基础。

而立体定向微创疗法基于研究发现对症治疗,直接对引起精神病症状的多个靶点进行调控,打乱神经病理的平衡,起到治疗精神病症状的目的,在改善认知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其他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物治疗带来的困境,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立体定向微创疗法安全有效吗?立体定向微创疗法依托现代先进的CT、MRI、DTI等影像技术,以三维形式精准定位患者病灶,将神经调控靶点的误差控制在±1mm。手术中医生仅需在患者头部做一个1~3厘米左右的切口,且出血量不足10毫升。术后疗效显著,患者不仅有效控制症状,对药物的敏感度提高,术后用药量仅为术前的1/3,后期部分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可逐渐减药至停药。药物副作用明显减少,且自知力恢复,能自主配合治疗。目前,任廷文团队已经完成了6000余例手术,总体满意度较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智力和肢体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