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体温误量为38度,她的疫情恐慌症发作了
文/ 邳艳春(沛泽妈) 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百家号签约作者
十天前,堂妹从内蒙的婆家回来,准备回唐山上班。下高速的时候,有防疫人员用额温枪测量体温,堂妹的体温为38度,防疫人员立马警觉起来,大家都后退三步,与堂妹保持距离,并详细问堂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堂妹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差点吓哭了,妹夫也有些不知所措。5分钟后,防疫人员再次给堂妹测量了体温,正常!虚惊一场。
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小事故而已,却给堂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回到唐山后,单位要求小两口在家隔离半个月,堂妹开始变得疑神疑鬼,每隔几分钟就刷一下手机,看一下疫情信息,越看越害怕,越对照新型肺炎的症状,越觉得自己不对劲,浑身没劲,没食欲,这不就是自己吗?每隔一个小时就量一下体温。
堂妹看疫情信息的时候,得知有些人不会有发烧的症状,更加寝食难安了,是不是自己就属于特殊的类型?从内蒙到唐山在十天之内走了两个来回,妹夫还是销售员,全国各地的跑,接触的人太多,冠状病毒这么厉害,保不齐就被盯上了,堂妹急得差点去了医院。
一、人为什么喜欢对号入座
看着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不免让人产生恐慌,特别是生活在风暴中的武汉人、湖北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杯弓蛇影,估计像堂妹这样对号入座的人也不在少数吧?人本来就有对号入座的习惯嘛,比如有些人喜欢用星座、生肖、名字测算命运,越算越觉得准,简直太神了,哪一条都和自己符合,这明明说得就是自己嘛!
事实上真的有这么准吗?当然不是,人们只不过是走进了一个心理学误区而已,叫做巴纳姆效应。它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说得通俗点,就是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共性包含着个性,个性是共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一个图示形象地来表示。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巴纳姆现象揭示的是事物的共性,也就是图中紫色的部分,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特性。所以,被测试的人才会觉得很灵验,算命先生也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来糊弄人的。
生活中受巴纳姆效应影响的例子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身边有亲友或熟悉的人生了严重的病之后,我们很容易将病人的症状或者生活习惯等一些与之相关的东西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导致自己疑神疑鬼,无端地增加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一大,疑神疑鬼的程度就会加深,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实际上就是自己吓自己,在恐慌之下,人也变笨了,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
二、面对疫情,人为什么会恐慌
产生恐慌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当下新型肺炎引发的恐慌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知事情的恐惧,二是在获得疫情信息基础上产生的负面联想。
1.对未知事情的恐惧
人对未知的事情会产生天生的恐惧,人为什么会害怕黑暗?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清周围的东西,视线受到了限制,不知道在黑暗中会发生什么。还有,考试前,很多人都会紧张,因为不清楚考题是不是都会做,是不是能取得一个好成绩等。
同样的道理,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病毒,连医生、科研人员还不能完全搞清楚这种病毒的特性,普通大众就更无法清楚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何方妖怪了,若它侵袭身体,会给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万一被感染了,是否能够战胜病毒,重获新生呢?甚至还会有对死亡的恐惧。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对未知事情的恐慌,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2.在获得疫情信息基础上产生的负面联想
每个人对发生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其源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认知,我们会把过去的经历与现在所获得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结论,那些让我们恐慌的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给它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比如,有人特别怕黑,天一黑就不敢出门,是因为他的家人有一次下夜班被车子撞伤了,现在天一黑他就联想到家人撞伤的那一幕,特别恐怖与无助,会非常害怕。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便捷,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相关的疫情信息,如果我们经历过生死离别,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再将现在各种繁杂的、难以辨别真假的疫情信息结合在一起,很容易产生负面联想,从而产生恐慌情绪。
可以说,真正让我们恐慌的不是当下的疫情,而是由此联想起了那些令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死亡、疾病、痛苦等。
虽然恐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恐慌情绪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可以让我们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比如,有的人会怕狗,看到狗就会躲得远远的,因为狗会咬人,被咬后有可能患上狂犬病。因为大家知道冠状病毒的厉害,所以才会更加谨慎,躲在家里不出门,格外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保护好自己与家人。
三、疫情之下,我们如何缓解恐慌
在严峻的疫情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的紧张,尤其是听到附近的人患上了新型肺炎,心就会不由地抽搐一下,适度的恐慌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但若过于恐慌,像我堂妹一样疑神疑鬼,每隔一个小时就量一下体温,就有必要进行心理调节了,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少刷手机,适度关注并理性对待疫情信息
有关疫情的信息纷繁复杂,有真有假,普通民众根本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往往是照单全收,看得越多越恐慌,门把手、电梯按键、空气中,好像到处都有病毒,稍不注意,就会被病毒包围了。
前两天我下楼丢垃圾,在电梯间里看到很多卫生纸,我很纳闷,后来终于明白了,是人们怕电梯键上有病毒,用卫生纸包裹手指来按电梯键,随后就把卫生纸丢在这里了。
可这样做不是自欺欺人吗?如果病毒真这么厉害,把带有病毒的卫生纸丢在这里,是不是就会传染给乘坐电梯的人呢?到时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谁能独善其身呢?
现在大家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无所事事,玩手机就成了消遣,刷手机越多,看到的有关疫情的信息就越多,有些不良媒体会故意夸张事实,来吸引人的眼球和流量,从而加重了不知真相人们的恐惧,所以,建议大家少刷些手机,适度关注并理性对待疫情信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恐慌。
2.不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2003年非典时期,一句“碘盐可以防非典”的谣言,让国内一时刮起全民疯抢碘盐的高潮;2020年1月31日,一则“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触发了双黄连在线上被迅速抢购一空、在线下排起长队的壮观景象。
有网友调侃我家的双黄莲蓉月饼都被抢光了。在恐慌之下,人们偏听偏信,已经失去了判断力,人家明明说的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而不是治疗,但我们已经忘记了是药三分毒。
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我们应该经保持冷静,认真辨别,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科学的,都是真实的,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听风就是雨,这只会加重自己的恐慌。新型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咳嗽,可很多疾病都有这样的症状啊,比如感冒、扁桃体发炎等,如果你近期没有接触来自疫区的人,甚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来的恐慌呢?
3.让憋在家里的日子充实起来
人不能太闲了,否则脑袋就会胡思乱想,让人的心情变得糟糕,人不能不去思考、不学习。因为疫情的原因,如果你憋在家里出不去,也要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好,按时起床,按时作息。而晨昏颠倒,会让我们不知今夕是何年,过得浑浑噩噩。
以前工作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书,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就可以把这一切提上日程,放下手机,让身体动起来,让脑袋转起来,当你的日子变得充实以后,就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了,恐慌自然就会得到缓解了。
冬天再长,春天都会到来,这场疫情终将过去,我们的日子也会一如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