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5本防疫必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战胜病毒 | 远读重洋

文 / 远读重洋
2020-02-01 00:16

出品 | 远读重洋

转载授权请在本文后留言

今天是大年初七,也是2020年1月份的最后一天。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上班了。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待在家里,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给社会添乱。

在平时,假期变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期待;但是现在,假期因为疫情变得越长,我们就越煎熬。

看着每天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所有人的心都被这些无情的数字揪着。

也有一些人,可能已经因为接踵而来的坏消息,以及过于压抑的情绪,而陷入恐慌了。

这也难怪,面对生命的威胁,又有多少人能完全做到坦然处之呢?

但是,谨慎归谨慎,我们还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陷入过度的恐慌之中。

如果实在觉得自己已经不堪重负,那不妨试着暂时放下心里的慌乱,找几本书来读一读。

与其被谣言左右,不如通过读书,给我们所珍爱的生命多一些知识储备。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好,那今天我就给你推荐几本我最近在读,而且读完之后能让我收获满满的好书。

这是一本很早之前就出版的纪实文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叙述了人类和埃博拉、拉沙热、AIDS等传染病斗争的经过。

虽然作为一本医学书籍,书里面充斥着各种专有名词,但这些并不妨碍任何一位读者的阅读。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这本书,更像是一种补习。因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看过并且重视这本书,那很可能就可以避免这次的疫情了。

作者在书中说: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一直在打败仗。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残忍,但反观此书问世之后人类的历史,你会觉得这句话似乎也是事实。

这本书问世之后,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

直到现在,“新型冠状病毒”又在我们身边爆发。事实说明,作者可能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这一课我们迟早要补上。

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那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人命关天。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你可能已经从很多文章中看到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和蝙蝠这种动物有关。

但你很可能还不知道,远古恐龙的化石中,竟然隐藏着癌症的信息;很多动物身上出现“刻板行为”其实很像人类的强迫症;鹦鹉喜欢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鲜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倾向……

实际上,人类、动物、疾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远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人类的很多行为和病症,都能追溯到动物身上,动物也会和人一样患心脏病、过度肥胖、厌食症、癌症等等。

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历史悠久且深刻,所以研究人类疾病,很可能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那就是——人兽同源学。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决定的。

(Peter A. Ubel)

每个人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似乎有了和命运抗衡的能力。

那么医疗决定究竟应该由谁来定呢?是由医生说了算,还是交给患者来做主呢?

自古以来,患者只需要乖乖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即可。直到40年前的卡伦·安·昆兰事件,人们才忽然意识到,原来医患所想可能大不一样,患者赋权运动由此兴起。

这本书的作者彼得·于贝尔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既是执业医生又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析了很多现象,如医生满口的专业术语、医患情感上的差异、数据带来的误导等等。

这本书的主要材料也是来自于作者多年行医的实践和思考,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肯定了赋予患者自主权的必要性,但是也指出了自主模式缺陷,并且分析了缺陷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医患关系中,医生、患者共同进行医疗决策的新模式。

不同于其他的科普类书籍,这本书的文笔之美、涉猎之广泛,可能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全书旁征博引,不仅涉及到了医学、医疗历史,同时也涉及到历史、文学、制度、神话等等。但全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接种与免疫。

作者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描述了一位初为人母的新手妈妈,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产生的各种焦虑:对政府和医疗机构无法完全信任,担心孩子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用的床垫、吃的药以及使用的疫苗中究竟是什么……

她发觉人们实际上是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对这个世界免疫”的,于是,她开始了一场针对“免疫”的细致的调研。

这本书就是她所有研究内容的集结。她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其实都在一次次地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抉择”,在这个人人都紧密联系的时代,人们应该学会用理性的力量,去瓦解偏见,接近真实;学会如何判断,如何抉择。

可以说,这本书虽然讨论的是“免疫”,但最终讲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命运到底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关联起来的。

Why Aren't We Dead Yet?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澳]伊丹·本-巴拉克

(Idan Ben-Barak)

△点击购买《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我们的身体如何跟数百万细菌日以继夜地战斗?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样面对免疫系统的天然缺陷?

免疫系统损坏就无法重建了吗?病毒、细菌都在不断演化,未来的抗药性之战应该怎么打呢?

这本书给我们抛出了很多极其严肃,却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为此巧妙地设计了一次免疫系统的漫游之旅,从免疫学角度,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你会彻底了解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摧毁病原体的,我们为何会对某些致病体产生免疫,以及免疫系统的演化历史。

书里面也介绍了我们比较关注的抗生素与疫苗的功能,并且通过当前对免疫系统的干预和演化趋势两个方面,描画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未来图景。

有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面对人体的各种疾病,医生所能做的只是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而人体的免疫系统,解决的都是难度堪比微积分的复杂问题。

言外之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自己的免疫系统。在这个非常时刻,了解你身体里面这个最好的医生,提高你的免疫力,真的很重要。

远读重洋

与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保持同步

关注我们

每次阅读都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