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微创手术治疗“精分”的优势,帮助病人回归正常生活
30岁的小杨被一堵墙隔绝了与外界相关的一切,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孤单,因为他有外星人朋友、有隐藏的恋人。他的一生在7年前悄然被改变......
1989年夏天,小杨在父母的期盼中出生了。幼年的小杨,是全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上学时,小杨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成绩一直很优秀,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19岁时顺理成章的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原本以为生活会一帆风顺,但是没想到剧变突如其来。
在校期间,小杨的室友发现,小杨精神恍惚,变得十分懒散,行为举止有些怪异,与其谈话时,思维混乱,还喜欢到处乱跑,经常找不到人,在校老师多次给其进行心理辅导,但成效不大。小杨父母带其回家休养,症状越发明显。无奈之下,小杨父母带他到当地的精神专科看诊,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面对残酷的医学宣判,小杨父母当然难以相信。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终于相信了事实。休学在家药物治疗时,年迈的父母一直陪着小杨。3年前,小杨觉得痊愈了,父母也觉得小杨“病好了”,就开始断药了,没过多久小杨的病再次复发。之后几年,小杨一直在犯病、治疗,再犯病、再治疗的过程中煎熬。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父母的双鬓已斑白。原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还是要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曙光微亮,小杨的脑袋又开始混乱了......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或许也是多数“精分”家庭悲惨的事实。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绝大多数家庭最初是尽心尽力,但经年累月病魔对家人的考验就会越来越大。面诊时,有家属也曾说过:“每次带他看病住院治疗,真的是非常的痛苦,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复发,有时我会感觉到绝望......”
通过临床观察和总结,可得知手术有以下优势:
1. 具有起效快的特点。病人手术清醒后与术前判若两人,犹如重塑了“新人”。
2. 对顽固性精神症状的控制和消除具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对阳性症状控制更加明显,对大部分阴性症状也有效。与药物治疗相比较,手术的疗效更持久,不少病人10年以上无复发。
3. 症状消除的较彻底,术后半年内,大多数精神病人的症状消失,大多数病人恢复了自知力,即承认自己有病,主动接受药物治疗。
4. 对于顽固性的症状,如脾气暴躁、攻击伤人、自杀行为的控制较好。手术后,脾气暴躁的性格特质变得彬彬有礼。药物对这些症状的疗效欠佳,手术对药物作用有互补性。
5. 术后病人出现亲情回归、语言表达流畅。病人表现为主动与人交流、寻找食物、对父母的亲情回归,承认自己过去敌视父母是错误的,也会表达孝敬父母的意愿。
6. 术后远期疗效显著。极少数病人,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某些精神症状的改善不显著,经过1-2年后,这些症状突然消失或者自发缓解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术后脑功能修复调整的结果。
7. 减缓了精神疾病进入衰退期的可能。长期服药,会逐渐引起脑功能退化,手术阻断了精神疾病的“药物神经毒性”作用,延缓了脑功能退化。
8. 精神病人的术后依从性大大提高,大多数人能配合家庭康复和管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为什么会有这些优势呢?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原理是,药物与神经递质受体相结合,可以阻断相关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间短,如阻断多巴胺受体,下调多巴胺功能而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因此,每次口服药物的疗效维持时间是数小时;手术治疗则是直接阻断神经环路递质代谢,起到与药物治疗相同的作用。但是手术治疗的阻断是不可逆的,也是长期的,因为发挥的治疗作用会更持久。
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的主要病变位于边缘系统的神经环路,涉及的部位主要有:“内囊前肢、前额叶、前扣带回(背侧为认知亚区,腹侧为情感亚区)、杏仁核(皮质内侧核区抑制暴力行为与调控性活动,基底外侧核区产生暴力行为等)、伏隔核(与药物成瘾行为关系密切)等”。
由于精神症状与脑内神经核团有一一对应关系,这让精神外科有了靶向治疗的基础。例如,国外专家采用PET-CT进行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脑内神经环路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手术后的神经环路内的神经递质代谢进行了重建,这也让脑功能逐渐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