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杀手”?面对边缘人格者,我们该如何?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心灵健康的关注也更加重视,近几年随着抑郁症的人群数量增加,再加上媒体的报道,好像周围充满了抑郁的味道。
我们越来越多人知道抑郁症,甚至也明白了如何与抑郁症相处,可是好像一个人一旦出现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甚至思维迟缓时就归类到抑郁症中。
这肯定是不准确的,记得先前我在精神卫生中心参加了一个门诊学习,其中来了一个患者,坐诊大夫听他叙述,最近情绪不高,好像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自我价值感低等,大夫便让他去做了量表,最后诊断为抑郁症,给他开了帕罗西汀,这个病人特别感激,觉得终于有人理解他,并且开心的走了。
可是没过几天,这个人再次来到医院,表现的特别气愤,甚至冲着医生破口大骂,觉得医生是骗他钱的,这个时候整个气氛非常尴尬,医生和旁边几个实习医生越安抚他,他越是嚣张,这个时候医生果断觉察出来问题,后来告诉我们这个病人可能是人格障碍,属于边缘型(BPD)
“咨询师杀手”——边缘人格者
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情绪爆发,在亲密关系中矛盾、冲突、纠结,他们的伴侣,朋友们往往被折腾地疲惫不堪,痛苦不堪。
记得咨询师培训守则上在面对来访者时几个重要关键词叫“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尊重”,遇到一般神经症范畴来访者大多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能做到这几个词其实就已经帮助到来访者了,但是当坐在你对面的是一位人格问题的人,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那么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当你越是尊重共情他们,他们就会越发贬低你,当你开始出现讨厌他们时,他们又会尽力表现出可怜的样子祈求你不要放弃他们。
如果临床上,你遇到一个真正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可能你对这两句话记忆深刻:
你是我的恩人,再生父母,我会一辈子感谢你。
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完全帮不了我,你就是个骗子!
你一点也不用感到奇怪,这句话就是出自他们的口中,并且可能前脚就是上一句,后脚马上转变为后一句。
他们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情绪不同的时候简直不是同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会懂事可爱,就像小天使;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在咨询室大吼大叫,不停哭泣。
有时候边缘性障碍患者会把咨询师自动设定为他们所设想出的一个角色,以此来维持他们的安全感,他们会通过无数种方法突破规则,试图瓦解咨询关系。
他们越是讨厌你,潜意识可能越是希望你来关注他,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或者临床经验,最好早些转介,否则你会很快被他们搞得进入职业倦怠期,严重甚至会怀疑自我甚至人生。
一方面,他们对“被抛弃”有着深刻的恐惧。而这种“被抛弃”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时候则是他们主观认为的。他们会将一些日常短暂的分离或是临时改变的计划都看做是一种“抛弃”,而这些在他人眼中往往都是稀松平常的。
另一方面,当别人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关心时,他们又会担心这会让自己窒息,或者担心自己会因过度依赖对方而为其所操控,而这也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恐惧。更多时候,他们会对对方产生莫名的、强烈的厌恶感。因为情感突然的极端转变,他们又会远离对方、拒绝对方,甚至用激烈的言辞逼迫对方离开自己。
边缘人格障碍成因
我们除了要了解边缘人格表现的独特性外,还要了解边缘人格形成的原因。
在精神病诊断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可以分类出某一种心理障碍,所以大概来说不管是精神科医生也好还是心理咨询师(当然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都需要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人格问题情况,按照DSM的分类,大致可以将所有精神问题分为三类:神经症性问题、人格障碍问题、精神病性问题。
而人格障碍性问题多数带有一些边缘性的人格问题,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这里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等,对于BPD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本身也没有经过相关的临床训练,所以这些专业人士对于BPD的偏见会很多,而且正是因为自己没有相关训练,可能和BPD病人有过不少失败或者惩罚性的临床经历,然后偏见就越来越深。
这个理解起来也简单,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治不好BPD,治不好BPD,我们要不然可以责怪自己,要不然可以责怪病人。于是很多人就把不理想的治疗结果推到了病人身上,其实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关于边缘人格障碍成因分析中,我记得看过一本书的描写很受启发,这本书是东野圭吾的《恶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能不够。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童年创伤是 BPD 患者中常见现象,研究显示,有 20% - 40% 的 BPD 患者在童年时期有与父母分离的创伤性经历,而 40% - 70% BPD 患者则有过被性虐的经历或者身体伤害的经历,并且这些虐待和 BPD 的严重程度有关。
家庭一直以来都对人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童年时期被虐待的经历会给个体的心理产生非常巨大的心理影响,而不同的虐待方式则会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不同。
譬如被侵犯时,被虐待的儿童一般归咎于对方,被忽视的儿童则归咎于自己。边缘人格的人通常在幼儿时期经受过严重的虐待和家长的忽视,或者年少时父母一方去世,感受到极大的被抛弃的感觉(fear of abandonment),因为产生激起不健全的母系依恋关系(disorganized attachment with mum),儿时自己的情绪很少被允许或者被倾听被重视,所以性格敏锐,但又不知情感在不同场合的正确表达方式。
这些糟糕的早年经历,让他们内心对现实世界的检验能力出现偏差,就像东野圭吾那句话,他们根本不相信爱,在他们内心对现实世界极其恐惧,他们害怕自己会重复过去的经历,所以发展出各种奇怪的,别人不理解的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
面对边缘人格障碍,我们怎么办?
没有谁生而情绪失调,自杀自残,更没有谁注定在亲密关系中矛盾纠结,会如此强烈地爱恨交加。如果没有早期的亲密关系创伤,谁会既恨一个人,又不能接受对方的离开?如果不是因为被至亲的人爱又伤害,又怎么会对亲密关系既恐惧又渴求?
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尽自己的能力理解他们(如果你爱他们,或者他是你的来访者),明白那些行为和情绪反应只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而不是你所亲近的那个人本身。
与BPD患者的相处,关键在于建立你们彼此间健康的边界。你不能对Ta千依百顺,而是要一以贯之地对待Ta, 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关于这一点我说过,单纯的尊重真诚共情是行不通的,如果他们有不合理的表现时,一定要学会说不,这反而对他们有帮助)。
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更多地关注他们情绪而不是用词或者行为。
作为一个BPD患者,Ta所承受的心理与情绪上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被上述所有症状折磨最深的,也是Ta自己,学会真诚的心与心的对待从来都是疗愈的开始。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