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肯定

文 / 第一心理
2019-12-20 17:1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不知老之将至”,衰老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一个人不到老态龙钟,行将就木,是绝不肯承认自己老的。

如果有谁自言其老,千万不要随声附和,那样必定会大大扫他的兴。其实他内心未必会真觉得自己老,才能有这份自言其老的自信。

中年与老年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我们不断地把老年的起点往后推移,以便保持自己年轻的状态。

根据传统观念中的年龄段分法,18-40岁为青年,40-60岁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很多人将50岁看作中年晚期。

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习惯、人生态度不同,生理衰老程度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

对于一些人来说,50岁正是斗志焕发的时期,继续在事业上拼搏;而有些人却身体孱弱,50岁已经步入老年生活阶段。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50岁算老年人吗?

老年伴随着巨大的“空虚感”

发展心理学对于“人类多少岁开始进入老年阶段”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性,因此,产生了“老年丧失观”和“毕生发展观”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派别。

“老年丧失观”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走向是不可逆转的单向前进。

50岁以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人生经验丰富,人的心理状态会不断走向衰老,并不再有任何扭转的可能。

“毕生发展观”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纵使50岁以后心智成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社会经历和周围环境对一个人心态的影响,即便年过半百也存在可发展性。

霍尔在他的著作《衰老》中指出:老化是人类的一种返归。

但造成老年人产生“空虚感”的原因,普遍是由于退休在家,终日无所事事,孤苦凄凉之感油然而生;缺乏社交、丧偶或者离婚的老人,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因为孤独使50岁左右的人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有些人长期从事着紧张、有序的工作,突然转变为松散、自由的生活状态,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情绪逐渐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不良心理如果持久发展,则会加速衰老,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杀之类的想法。

因此,在50岁以后,要更关注自己的内心,转变人生态度,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自我价值。

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

所谓衰老感指个体面临正常生理衰老现象或退休、丧偶等生活事件而产生的“老了,不中用了”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加快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是病变

个体在面对老年期时总是会产生怀旧感,这是对年轻时代或故人、故物怀念的一种心理体验。相比之年轻人,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更多。

有学者发现,坚持锻炼、作息规律,能够有效地减缓衰老的过程,甚至能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生活规律的人即使到了50岁,也是具有活力的,也算不上是老年人。

此外,积极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有部分人在刚进入50岁时,便整日感叹时光流逝,操心子女,担忧未来,形成焦虑、紧张的心态,这更容易让他们陷入“自己已经衰老了”的想法中。

如何延缓衰老

人到老年期间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格外重视,因为恐惧疾病和死亡而产生焦虑;同时,退休后收入减少,经济问题也会使老年人形成焦虑。

当面对焦虑时,应凡事尽可能往好处想,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多做运动,放松身心,赶走消极情绪。

因此,老年人在这时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与儿女沟通,在生活中再找到人生价值,这样便可有效的延缓衰老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要想长寿和延缓衰老,必须注重保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才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