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并非“无计可施”,正确认识几大误区重拾健康

文 / 精神科的多巴胺
2019-12-11 16:31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随之造成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疾病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疾病,需要患者长期维持治疗,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因此采用的治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患者家属在向医生交代病情时应详细、如实的告知,医生才好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同时家属应注意治疗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避免造成效果不明显,加速患者病情的恶化。

误区一:得了精神疾病就没办法治疗

不少人认为,得了精神疾病也就意味着这辈子就毁了,治不好、没救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虽然说精神疾病相对于一般的躯体疾病较难治,但如果患者能长期坚持有规律的、系统的遵照医嘱服药,精神症状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尤其是早期精神疾病患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送往医院治疗才是重中之重。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复杂且服用药物基本无效或不佳,出现严重副作用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家属面对这类患者并不是真的“无计可施”,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误区二:精神疾病是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就好了

曾经广受关注的“国航两班机因谎报炸弹而延误”一事中,警方惊讶发现,投案自首的16岁少年,竟已有9年精神分裂症病史……即便是现在,依然有很多父母认为“是孩子受到刺激了,休息一段时间,疏导一下就好”。其实不然,精神疾病是一组复杂的疾病,由于病理、病因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同,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只有极轻度的焦虑、抑郁患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恢复,而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度精神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采取治疗方法。如果已经在服用药物且效果良好的患者,可持续进行治疗并继续观察。

误区三:有不良情绪就是精神疾病

在“压力社会”下,不少人可能短期内会伴有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心理状态,就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或焦虑症,甚至有些人在某些情况,某个瞬间看到有人跟踪自己,就以为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但在别人的说明下,可以脱离这种自以为的状态。其实,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能区别现实与虚幻的,对“自以为的事情”确信无疑,任别人怎么劝听都没用。

上述的短暂性、偶发性的情绪低落、焦虑等也并非抑郁症或焦虑症,可通过适当的放松来调节,但精神分裂症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误区四: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疯子或傻子”

如今,我国还是有部分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偏见和不了解,直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疯子、傻子”划上等号。实际上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只是收到幻觉、幻想、幻听等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并发此类情况。

总之,一旦确诊患者出现精神分裂症,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另外,正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家属切记不可随意的自行断药或停药,如病情变化要及时咨询医生,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当怎么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都无效时,可以考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一般,对于病程较长(3年以上)、药物难以控制症状,或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我们都会建议患者家属考虑采用外科微创手术——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术,但是有不少的家属认为在脑袋上动刀十分的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让病人变成傻子,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这种问题,在此重申一次。现代精神外科采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手术是以病人的核心精神症状为依据选择靶点,对多靶点神经核团实行调控。这些需要调控的神经核团有伏隔核、扣带回、杏仁核、尾状核下束等等,多数核团与记忆无关,只有杏仁核参与了近期记忆。如果手术需要对杏仁核进行调控,会引起近期记忆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会恢复,因此,手术让病人“变傻、变呆”的看法过于片面。

另外,脑立体定向手术至至第五代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医学技术给予了脑立体定向技术飞速发展。其次,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中,为了确保神经调控靶点的精确性,引进的DTI技术,结合MRI、CT等影像学定位技术可以将神经调控靶点的误差控制在±1mm,并且针对症状复杂的患者率先采用了多靶点神经调控,多靶点神经调控可以帮助症状复杂的患者更好的控制或消除症状,得到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