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首次将这个奖颁给中国人,获奖者这样说……

文 / 医学界精神频道
2019-09-18 21:14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Rafaelsen奖首次落户中国,一位年轻医生凭脑科学研究摘得桂冠!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在神经精神领域大名鼎鼎,是得到全世界广泛支撑的全球性精神药理组织,其使命是鼓励和促进国际科学研究、教学和神经精神药理学的应用。

但对于CINP颁发的奖项,一直以来都不为国内的学者熟悉,因为这些奖项之前全部由国外的学者获得,尤其是Rafaelsen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奖项,该奖项以著名的精神科医师Ole Rafaelsen先生的名字命名,就在今年,这个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学者——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张宾博士。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张宾博士自豪地告诉《医学界》:“更加荣幸的是,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将这个奖项颁发给中国人!”

Ole Rafaelsen在精神科的诊疗,尤其是精神科教学和社区服务做了很大贡献,著名的精神科杂志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在其去世10周年发表了纪念文章,CINP更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而专门以他的名字设立奖项,能够获得此奖项的,都是在神经精神药理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青年学者。

01

出国深造,意外获知奖项信息

张宾博士告诉《医学界》,自己是在留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知这一专属于青年学者的奖项的。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其中两位都是华人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宾博士对这个奖项也是一头雾水,但有了海外合作者的提醒,他很快撰写了相关申请,并且在本月初得到了回复。“其实国内的科研水平一点都不差,”张宾博士满怀期待地告诉《医学界》:“只是很多精神神经领域的研究者都没有机会和国外的研究者和机构交流,但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专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个现象会逐渐好转。”

02

厚积薄发,

脑影像学专家如何获得药理学殊荣?

其实张宾博士的研究方向并不是精神药理学,而是脑影像学。那么为什么他能获得这项奖项呢?

面对笔者的疑问,张宾博士先是肯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的确是脑影像学。

但随后他对于获奖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脑影像这个工具很好用,可以在体观察人脑的功能状态,尤其是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非常适合。从读博士起,我就跟从我的导师Martin Walter教授从事抑郁症的研究,到现在抑郁症也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此间,我充分利用了我本科专业——影像学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大脑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就在最近,张宾博士把该技术应用到氯胺酮抗抑郁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和广州市科技项目的资助来研究这个课题。

“抑郁症是发病率很高、社会负担很重的一种疾病,尤其是患者的自杀率很高,现有的药物治疗,起效很慢,且有很多患者药物治疗应答不佳。”张宾博士补充道:“但2000年时美国学者发现氯胺酮这种麻醉药可以抗抑郁,且在数小时内就可以起效,轰动了全球,被誉为半个世纪以来抑郁症治疗的重大突破。”

遗憾的是,差不多20年过去了,氯胺酮的抗抑郁机制仍然不清楚,缺少疗效预测的标记物。张宾博士的研究就主要集中于这个方向。

通过探究氯胺酮疗效预测的标记物,张宾博士和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很快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氯胺酮用药前的脑影像可以预测用药后的抗抑郁和缓解自杀的疗效,并且这种疗效与用药过程中的睡眠质量改善有关。

“这个课题是宁玉萍教授大课题下的一个课题,我们现在已经收集了近200人的氯胺酮抗抑郁的样本,这在全球范围都是很大的样本,我们仍然在整理和挖掘数据,以期建立多维度的氯胺酮预测模型。”张宾博士如此介绍道:“这项研究从更本质的层面揭示了氯胺酮对于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如果可以深度、多维度地进行剖析,能够帮助更多重度抑郁的患者。”

也正是凭借这项研究以及其之前对抑郁症发表机制的相关探索工作,张宾博士获得了CINP的高度评价,并将这一荣誉奖项颁发给他。

张宾博士告诉《医学界》,在申请奖项时并非没有忐忑,其实更多是想“试试水”,但凭借着在精神领域难以见到的大样本研究,最终打动了CINP的评审组。

“这份奖项,在我看来不仅是荣誉,更是对我们中国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张宾博士提到这个奖项不属于他一个人,因此在获得奖项告知的第一时间,他就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宁玉萍教授,和她一起庆祝这个奖项首次来到中国。

“我从本科开始,就对大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还立志成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提起以前的梦想,张宾博士踌躇满志:

我们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可以上天入地,但我们对于自己的大脑认识远远不够,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很有限。虽然没能如愿成为神经科医生,但我依然热爱大脑研究,并且利用脑影像学作为武器,更加深入地探索其中奥秘,殊途同归!

03

作为基础研究者,张宾博士并不认为临床和科研之间存在冲突,甚至,他认为做不到任何一点都不能使学科获得长久的发展。他表示:“临床医生和专职的研究者,是目的一致的,分工不同,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一方面临床医生所遇到的临床问题,就是研究者问题的来源,而临床诊疗中收集的临床数据又将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素材;

另一方面,基础研究的结果将为临床诊疗的方案提出更多的优化建议,在不断的相互反馈中,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将一同走向繁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现实中,临床工作和基础科研并不完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而是形成了竞争或是彼此孤立——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永远不能转化的实验室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当问及张宾博士有什么希望和领域内的青年医生分享的,他掷地有声地说:“希望青年医生能珍惜科研训练的机会,步入临床后多观察勤思考,多与专职研究者交流,通力合作,做出真正高质量、受世界瞩目的临床研究!”

后 记

在与张宾博士的沟通中,笔者不止一次感受他对脑科学的热爱、对精神神经事业的高度投入,这样的青年学者,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去钦佩,时隔多年,一个精神医学领域的大奖花落中国,似乎已经让我们预见到一个捷报频传的将来……在此,《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向张宾博士及其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以及感谢,感谢你们为中国的青年医生打开另一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

张宾教授

张宾,博士,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惠爱医院副研究员。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会员,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会员,《四川精神卫生》青年编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2016年毕业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医学院,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项目等,在英文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近20篇。2019年获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Rafaelsen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2015年获中国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