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数千万男性和青少年

文 / 医师报
2019-09-18 18:23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游戏障碍被归入精神疾病,男性和青少年是主力军 拿什么拯救你 数千万游戏成瘾少年,[614].医师报,2019-09-19(03)”

5月21日,北京回龙观医院正式启用“行为成瘾病房”,14岁的初中生小吴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位患者。

4年前,小吴接触网络游戏,起初每天玩1小时。逐渐的,他开始每天玩2小时网络游戏,并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的迹象;3年前,小吴开始躲着家长,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增加到4小时;2年前,他已经不愿上学,家长管教他时,他会威胁道“不让我玩我就自杀!”;1年前,只要醒着小吴就玩游戏,家长无奈之下给他办理了休学手续;直到今年5月,小吴在游戏中与网友发生争执,并声称“要找对方算账”。家长听说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了行为成瘾治疗病房,遂决定带小吴到医院“治疗网瘾”。

“目前,我们在门诊一共接诊了40多例患者,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治疗难度比想象中更大。”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牛雅娟教授表示。

一图读懂游戏障碍

游戏障碍主力军:男性和青少年

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建议自2022年开始在成员国实施。

7月15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指出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专家解读

ICD-11成瘾相关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郝伟教授介绍,“精神学科的发展存在一种趋势,即将社会问题医学化的发展趋势。脑影像学等研究发现,游戏障碍和化学物质成瘾非常相似,而且游戏障碍已成为社会问题,显著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从临床上看,游戏障碍具有复发率高等病程转归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有多项调查研究,因为对疾病的判断标准、筛查工具、人群等不同,所报告的疾病发生率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外仍缺乏根据ICD-11标准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郝伟介绍,“我国的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的发生率为3.5%~17%,平均约为5%,以男性、青少年人群为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铁桥教授介绍,“对30个国家的69项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问题性游戏(Problem Gaming)患病率从1.3%~1.7%增加到8.5%~9.9%。我国问题性在线游戏(Problematic Online Gaming)的患病率,男性为4.9%,女性为1.1%;青少年为3.2%,18岁及以下人群为2.9%;学生为8.4%,蓝领为6.1%,白领为5.5%,退休人员为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介绍,“2010-2014年,对我国27000余名青少年进行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生命质量越差,越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在治疗这类青少年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患者只是存在情绪、精神和行为问题,有的则与焦虑症、双相障碍或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相关。”

用现实中的“高四感”战胜虚拟世界

游戏障碍与物质成瘾在行为特征、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上存在类似之处,其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等。

游戏障碍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游戏障碍的特效干预手段和权威治疗指南,所以临床上以预防为主,并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综合干预手段。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中心科主任周旭辉教授认为,各大心理治疗流派应整合协同作战,选择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技术,同时要重视对患者父母的教育,帮助调整父母教育理念,使其实现自我成长。周旭辉介绍,譬如在治疗一例游戏障碍患者中,中心采用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使用了舍曲林片、丙戊酸镁缓释片和艾司唑仑针药物;心理治疗中,则建立游戏障碍夏令营,组织患者开展创意课间操、球类比赛、拔河比赛,对患者进行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认识自我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并开设情绪管理课堂、人际沟通课堂和情景剧表演等,通过综合干预的手段进行治疗。

牛雅娟教授则采用开展“高四感”(归属感、愉快感、成就感、意义感)活动、增强改变动机、高危险情景应对策略、渴求应对、拒绝技巧训练、改善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提高社交技能等九个治疗模块,综合治疗游戏障碍患者小吴。

游戏障碍干预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专家讨论

规范和监督游戏障碍干预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郝伟教授表示,“应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契机,出台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专门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的政策措施,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对游戏障碍干预机构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患者及其家属能获得专业帮助。同时完善游戏障碍识别、评估、诊断体系,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游戏障碍诊治的专业能力,并开展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社会心理治疗的相关临床及防控政策研究,将所有成瘾行为及其他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作为整体对待,扩展预防和医学干预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使之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加强对公众科普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教授表示,“游戏障碍被归入疾病实际是时代的产物。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成瘾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要结合现状,提前进行探索和预防。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过去的成瘾主要指物质成瘾,如今需要让公众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同时,需要在宏观、微观等层面开展深入研究,明确这类疾病的高危人群、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治疗游戏障碍与其他物质成瘾疾病的异同等。这些要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

家人陪伴有助回归社会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介绍,“临床上,患有游戏障碍的青少年大多不愿积极配合治疗。为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需要鼓励其家人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陪伴和沟通。如果患者可以住院治疗,则可以采取团体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等,让患者慢慢从游戏中走出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制定指南十分必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表示,“对于游戏障碍要本着务实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其影响和危害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开展更多的中国研究,制定并推广中国指南,提高对这种新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未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相信会逐渐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医师报》09月19日03版

往期回顾

编辑:霍元杰 审核:尹晗 黄晶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