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的吃饭习惯、对待食物的态度,暴露了你的性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吃饭”和“睡觉”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你是否曾想过,通过观察一个人吃饭的习惯和他对食物的态度,窥视其内心,或者说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他人、揣摩其性格特点。
首先,我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和文化背景、当地习俗息息相关。比如,当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时,你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面包文化
就拿面包来说,俄罗斯有种著名的面包叫做“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而他们的面包普遍很大,因此国内将其称之为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在法国,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或者是面包条。
从他们的面包特点追溯到当地人的性格,你会发现,俄罗斯人往往粗犷豪爽、不拘小节,而法国人更加浪漫柔情、情感丰富。而在美国,饮食方面以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薯条一类的快餐,受到了美国人的钟爱。这种饮食习惯其实和美国人追求实用主义、讲求效率的性格密切相关。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往往揭露了不同人群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只要你细心观察,相信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从个体层面看,吃饭习惯同样也是其性格特征的流露,行为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五种吃饭习惯对应的五种性格。
(1)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一顿饭会吃很长时间。这种吃饭的习惯其实是他们人生态度、生活风格的体现。这类人往往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功利心不强,更喜欢独处,勤于思考,性格偏内向。
(2)有的人吃饭总是狼吞虎咽,即便是正餐,最多十分钟就可以吃完。这种人往往有着忙碌的生活、工作节奏,追求效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因此也不希望在吃饭这件事上浪费过多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吃饭就是简单的进食、满足补充能量的过程而已。
(3)有的人食谱很宽,不挑不拣。生活中,这类人通常没有太多的戒备心,他们总是自信、豁达,觉得周围的人和事普遍都是安全的、可信赖的。
(4)有的人不敢轻易尝试陌生食物,忌口较多,总是吃熟悉的几样菜。这类人往往具有焦虑、谨慎的心理,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不敢轻易尝试和冒险。在事务性工作中,这类人往往表现出色,因为他们总是循规蹈矩、做事细致有耐心,不会轻易出岔子。
(5)有的人习惯大口吃肉、喝酒,吃东西发出咀嚼声也不在意。他们往往不在意自己的吃相,比较随性。这类人往往人缘好,相处起来很舒服。对于个人而言,这种人通常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有着自己的步调和自信。这也是很多人会欣赏他们的原因,这种坦率的个性会让他人和你相处的过程中很舒服、没有压力。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个人吃饭习惯的差异,背后折射的却是各不相同心理状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想要看清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风格,观察他的吃饭习惯、以及对食物的态度就够了。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体主义越来越强,我们很少见到一大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对于那些在外工作的职场年轻人而言,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吃饭,这其中也体现着一些有意思的心理现象。
2017年,韩国的一项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独自吃饭的男性和更高发胖风险之间存在相关。研究者德卡斯特罗解释道,"那些本来就已经超重的人,在家反而不怎么暴饮暴食,能有效克制自己的食量。而那些经常外出就餐的人,往往吃得更多。”
社会赞许效应
这可能是由于受到“社会赞许效应(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当有他人在场时,不论是亲人、朋友或是普通同事,我们往往会更注意自己的吃相,也就倾向于表现出更优雅的一面,特别对于那些体型肥胖的人,会下意识地克制自己的食量。
而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或周围人都不认识的时候,便会敞开肚子大吃,不用担心他人的看法、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一人食,吃过量,也可能是吃饭时玩手机的锅。” 如果你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或电视,就会比专心吃饭吃下更多的食物。
伯明翰大学的生物心理学教授苏珊.希格还提到,现在那些吃播十分流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榜样”作用。比如,当你看到屏幕里年轻漂亮的女主播津津有味地吃下10碗炸鸡饭时,你会觉得自己面前的食物也更加诱人,不知不觉中也吃了更多。
所以,这也表明,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态度是我们心理状态的侧面体现。而那些高度自律的人,在饮食中也会更加节制,懂得张弛有度。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行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