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心理学家告诉你正确的奖励方式

文 / 亿童父母学院
2019-08-19 12:07
"

为了培养朵朵爱做家务的习惯,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做家务,得奖励。比如洗一次碗,可获得2元奖励;扫一次地,可获得1元奖励……刚开始,朵朵的兴趣挺大,争着抢着干活,可过了几天,她就泄气了,嫌给的“报酬”太少,要妈妈给她“涨工资”,否则就“罢工”……这可让妈妈非常郁闷:难道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吗?

小智身边有不少像朵朵妈这样的“新手”父母,为了让孩子把某件事做得又快又好,喜欢以“利益”引诱,“写完作业,就给你买冰淇淋”“把饭吃完,给你买布娃娃”......还别说,刚开始这种方法还挺有效。但慢慢地,他们就会体会到“副”作用。

1目标错位:为了得到奖励

像朵朵妈,她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但孩子却一心只想着奖励,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孩子做家务缺乏内在的动力,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

2变得势利:凡事都要讲条件

一位采取奖励机制教育孩子的妈妈跟我说过一件事:一次她在忙着做饭,二宝哭闹,她让大宝哄一下,谁知大宝竟然讲起了条件:我哄妹妹有什么奖励没,没有奖励,我才不哄她!这位妈妈很震惊:本来很有爱心的孩子怎么变得那么冷酷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小人精”,他们能很快学会你在他身上用的“招数”,再反过来操控你:你奖励我xxx,我才会做!这种思想很危险,他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人情味,越来越势利。

3助长贪婪:希望获得更多

奖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给人做事的动力,但“贪婪”却是人性共有的弱点,在天平的两端,奖励不变,人却可能变得越来越贪婪。所以,家长会发现,固定的奖励机制下,很多孩子会讨价还价,“胃口”变得越来越大。

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心理学家告诉你正确的奖励方式

为什么通过物质奖励教育孩子会带来这么多副作用?我们需要知道这背后的机制。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做事的时候能够受内部动机的影响,主动地刷牙、睡觉、写作业……但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不易兼容。外部动机常常会取代内部动机,让人失去做事的主动性,感受不到真正的乐趣。

那么我们如何做,能够激发孩子内部动机,让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呢?这里有三点,家长可以借鉴。

给予孩子精神奖励

真正有用的奖励,其实是花钱买不到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一句鼓励的话,都会给他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等孩子大了,我们可以告诉他:“你把牙刷得亮亮的,笑起来真美”“你越来越会做家务,妈妈为你骄傲”“你作业写很认真,妈妈和老师都看到了你的进步”……通过这种由衷赞扬的方式,给孩子建立内在的“动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此,奖励的内容也可以是:多陪孩子读20分钟的绘本,或者给他40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也可以奖他一些事情的选择权。比如有位妈妈这样做的,如果孩子今天刷牙很积极,有权利选择睡觉的位置。是不是很赞?

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的乐趣和成就感

家长要善于让孩子发现做事的乐趣,并获得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激发他持久、主动地做事。

比如,带孩子去感受一下认真收拾玩具后,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和下次再玩时的方便快捷。

想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可以在吃饭前,感谢孩子把碗刷得那么干净。既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又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让孩子发现好好吃饭的乐趣,可以经常给他量量身高,让他看见自己在长高,等等。

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心理学家告诉你正确的奖励方式

不定期奖励孩子的进步

物质奖励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其实未必,应用得当也会有效果。

大家一定玩过抓娃娃机,有时抓得到,有时抓不到,而抓到后的惊喜感,会让人乐此不疲地玩下去,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游戏机制,改变奖励规则,用“惊喜”助力孩子进步。

家长可视情况地给孩子不规律的惊喜奖励,比如当孩子某次擦完桌子,突然给他奖励一个玩具,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奖励的原因:“你这次擦得很细心,桌子缝都很干净。”再比如孩子写作业,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奖励的,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他分内的事,但父母可以偶尔来点小惊喜,比如某次孩子作业写得又快又认真,可以奖励他最爱的零食,还要明确告知原因:“你今天作业写得不错,很专心很认真”。每次奖励时,父母把孩子具体的“优点”或“进步”挑出来,激励孩子再接再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

亲爱的家长,无论您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方式,一定不要忘记教育本质的东西,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最后,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