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要学着“say no”,学会拒绝,是一种智慧
文/蓝曼卿
1、你也是老好人吗?
最近在看一部《凪(zhǐ)的新生活》的日剧,只看了一点,就决定追下去。
编剧好像在偷窥我们的真实生活,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你一直不敢说的话。
女主大岛凪,一个28岁的老阿姨,普通职员,存款只够活三个月。
她是一个“顺从空气者”。空气,就是身边的氛围。她总是能根据周围的氛围做出反应,和所有人相处得很好。
小到朋友圈点赞,大到替同事背黑锅,她竭尽所能地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开心,用力地讨好着每个人。
每天都在察言观色中度过;然而,她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同事们把她当作“外包工人”,男友把她当作“泄愤对象”。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拒绝。
于是,她想着改变自己,辞掉工作,独自一人去了乡下。
买菜被店员算错钱,内心纠结千遍,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你算错了’。
在外面被不认识的人推销手链,也大胆地拒绝‘我不需要’。
当她试着可以自由的拒绝别人,感觉太棒了。
因为拒绝,她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她意识到一个真理:
渴望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可,是一种病。当你是讨好者,你建立的大部分关系,都是无效的。
“所谓老好人,就是怎样都无所谓的人,别人自然会小看你。”
2、你的“高情商”是一种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大岛凪”的生活困境中——
同事甲:你最好啦,你帮我加班吧,我今天要和男友约会,反正你一个人没关系的;
邻居乙:你倒垃圾啊,顺便帮我仍一下呗,远亲不如近邻;
朋友丙:上次借你的钱不还了吧,我还没找到工作,你也不缺着千八百的,对吧;
亲戚丁:你妈说你英语特别好,帮你外甥补习一下课程啊,你这么贴心,肯定不会拒绝阿姨的吧。
在我们的教育里,也习惯性地鼓励这种“高情商”。
但我们常常会忽略,有些大条的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需要多察言观色。本就隐忍细致的人,过多地体贴迁就,反倒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看起来温良恭驯,对自己却意味着漫长的纠缠和损耗,或许还会成为某种病态。
大岛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千方百计委曲求全,别人未必承你的情念你的好,只会觉得他们是对的。
《家有儿女》其中有一集,刘梅家新搬来一个邻居,这个邻居喜欢向夏雪家借东西,刚开始刘梅还愿意借给他们,但时间久了,发现新邻居只借不还,刘梅好几次用鳖足的理由拒绝借东西,可刘星和夏雨两个捣乱,刘梅也只能借给他们。
直到有一次,新邻居又来找刘梅借东西,在等的过程中,看到沙发上有一本杂志,翻了几页,也想借,夏东海说这本杂志是夏雪的。
这个时候,夏雪从房间里走出来,新邻居跟夏雪套近乎,想要借走杂志,但夏雪礼貌又坚定的说:“不。”
新邻居说:“借阿姨看看嘛。”
夏雪又一次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说不,阿姨,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新邻居自讨没趣,说了一句:“不借就不借,报刊亭有的是。”
等新邻居走后,刘梅和夏东海用惊讶的眼神看夏雪,然后问夏雪:“你是怎么说出这个‘不’,而且不需要理由。”
夏雪却说:“说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还反问刘梅和夏东海,难道说不对你们来讲很难吗?
说“不”很难吗?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不敢说“不”呢?
3、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当我们无法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潜意识里到底反生了什么呢?
为他人的妥协只是表现,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自我满足。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认同和赞许,也从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
但事实上是,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意讨好的样子。
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登门槛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得寸进尺。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点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再次接受。
于是就会有接踵而至的“小忙”扑面而来知道你承受不住的那一刻。
但是这种卑微的自损式社交方式真的能够获得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吗?
答案毋容置疑:NO。
另外,不懂得拒绝的人,很有可能是“边界意识”缺失。
心理学上,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唯一的人际关系就是与母亲的「共生关系」。
婴儿在母体内与母亲共生,出生后的六个月内也与母亲关系亲密,母亲满足婴儿的所有需要。这个时期的婴儿,没有任何个人意识,不分边界,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
而从六个月后,婴儿会从这种共生关系分离出来,进入心理学上的“分离与个性化阶段”,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个体。到了三岁,一个孩童就会初步具备了个性化的自我,具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开始说“不”。
家长常说孩子三岁是个叛逆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谓叛逆,其实就是想做自己。
在适当引导下,孩子就会从「共生关系」走向「独立个体」,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有边界意识的孩子。
从此开始,这个孩子就开始建立边界意识了。
反之,如果始终脱离不了共生关系,就无法成长为独立个体。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别人侵犯自己边界的时候也常常只知道一味的忍忍忍,不知道如何化解。
而且没有边界意识的人,往往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喜欢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研究发现,不懂得拒绝,为他人过度付出的行为,很有可能是内心有“救世主”情结,觉得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可现实应该像《可爱的诅咒》里提到:如果有人觉得失望,那是他们要处理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我们要有边界意识,学会先为自己负责,先讨好自己,再讨好别人。
4、为难你的也不是什么好人
“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毕淑敏
告诉我们:拒绝是就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
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于他们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不要害怕拒绝别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要知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拒绝别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拒绝别人,聪明人自然会明白。借用网上流行话:
“好人一般不会不会为难你,会为难你的也不是什么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