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

文 / 心理学知识星球
2019-08-15 23:09
"

文 /心理学知识星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呈现出过度戏剧化的行为,表现出情绪化的自我表现欲。对关爱和关注的强烈渴望使她们自我中心化的、诱惑方面的、操纵他人的行为,并且不会考虑这些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这类人称为表演型人格,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发展过度则会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下面我会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信念以及怎样治疗这四方面进行讲解。

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度情绪化以及寻求关注的普遍且持续的状态。表现为:利用身体外表来吸引他人关注,情绪变化无常且肤浅。一旦自己不能成为他人关注的中心,那么就会感到不舒服,同时也很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而且会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情况更亲密。

他们认为“别人只是为了服务和欣赏我,才会存在的。”这种想法过度的发展成了特别爱表现自己,期望自己的表现给人留下好印象,使他人关注我,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不健康的思想以及行为。

其次还表现为:需要过度被他人关爱、依赖他人程度比较强、极度的渴望获得认可与保证

不恰当的利用外表(这里本来想用更为准确的词汇表达的,由于某些原因只能用外表来形容了,希望大家理解,谢谢!)来使他人关注是表演型人格的主要标志。这类人情感表达能力有限并夸张,和他人聊几句就认为自己与他人交情很深、可以依赖。并且他们情感表达不稳定,有时为了吸引他人注意会采取自我戏剧化的行为

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原因: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是由于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同龄人、哥哥、姐姐、邻居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童年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等没有时间给予适当关爱与认可。同时哥哥姐姐等人经常的责备与贬低使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缺乏他人的认同感,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价值的。那么孩子就会利用一些行为与方法来表现自己,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关注,经过自己的一些表现行为得到他人的关爱与认同时,他会更为确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关注。

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由重要他人所给予的照料与关爱决定的,所以童年缺少关爱的孩子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也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由于这一表现行为渐渐的变得频繁起来,自己也沉溺在他人的关注与关爱里无法自拔。同时也认为如果自己缺少了他人的这些关爱与认同,自己就不会感到安全和幸福,自己也活不下去。经过长时间的过度表现自己渐渐地形成了表演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信念: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信念是: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生存,因而需要他人以使自己存活。这一信念可能是健康的,因为建立人际关系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避免被孤立。但是这类人格障碍是不允许任何事情处于不确定状态,通过表现出娱乐大众、戏剧化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他们希望他人始终在自己身边,围着自己转,从而保证自身的依恋需求获得满足

持续的关注和认可对他们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们“需要被认可”同时又“害怕被拒绝”。如果遭到拒绝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不论“拒绝者”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而这也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一旦他人没有及时给出认可,他们会用更为戏剧化的行为将通过发脾气、强行需求关注或其他行为表现出来

这里讲个事例,A太太她是一位32岁、失业的已婚女性,某天她来到一位心理治疗师这里,她说自己时常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但很多时候自己也是开心、风趣、迷人的。A太太声称,大多数时间里,自己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举止与魅力都会让朋友赏心悦目。

但是唯一能给予自己无条件关怀与爱的人,只有她老公。尽管结婚10年中A太太对生活并不满意,但她老公却一直体贴入微,对婚姻也很忠诚。她也说了自己发脾气的一些情况:自己也有一些他人不理解的一些行为,以此来应对那些不被他人关注与认同的经历。

在这里A太太的核心信念就是:除非得到他人的关注、照顾和仰慕,否则自己毫无价值,她忍受不了被他人否定的负面情绪。因此觉得如果不做些什么来缓解这种情绪的话,自己可能会疯掉,所以会用一些美色与魅力来使自己得到关注与认可。表演型人格其与其他人格最容易分辨的也就在于此,表演型人格会利用外表来吸引他人注意,所以说A太太属于表演型人格。

他们只有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她们坚守和秉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我有足够的娱乐性,那他人就会对我感兴趣,而我也是可爱的。反之,如果没得到及时的认可就会做出一些戏剧化的行为来得到认可

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治疗:

治疗的目的就是针对表演型人格障碍在低认可或低关注情境的耐受能力进行治疗。

①提升情感觉知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以提升挫折耐受力,让她们学习有不适感但健康的新行为。也就是运用一些健康的技能去降低戏剧化表演或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积极的倾听、支持他人,而不是表现的像个导演似的,当然也不要像出演“女主角”似的。本着与原来不同新方法也是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的。

在卡耐基人际交往心理学一书中也说到“想要他人对你感兴趣,那么你就要学会对他人感兴趣,对他人表示真正的关注,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的。”

②消除自己“被拒绝”的恐惧感。任何拒绝或批评都是暂时的、可改变的,而不是被个人认为是一种自我价值(即自我感觉无价值)的衡量。要学习通过自信决断表达(即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来保护自己,使自己直面现实中可能经历的批评与拒绝。

要明白自己尽可能的讨好他人来使他人肯定与欣赏我们的行为是无法掌控的,因为我们左右不了他人的思想,所以我们要学会淡然处之。

③建立正确的沟通与社交技能。学会更为直接的、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替代性方法,不在采用戏剧化等方式。也就是积极的倾听,转换视觉,做一个好听众而不是做一个“女主角”

④提升自己的自立性,独立性。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即自我价值感),以此来减少依赖他人关注的依赖感。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意象脚本”,也就是用冥想来重新回意“被拒绝”时的情境,然后用意象重写(即引导改变并正确认知被拒绝的意象场景)使本人可以摆脱被拒绝产生的恐惧感以及某些行为发展过度的过程给予“正常化”使人往健康的方面成长

这种方式就是以冥想的方式让人回到童年时期,让现在的“成人自我”“儿童自我”进行对话,也就是俗话说的“换位思考”。我在一本书上也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心灵受过什么创伤,真正治好心灵的其实是你自己”,所以我非常认同“意象脚本”的治疗方法,自己就是自己的药,而这种以冥想的方式让自己去找自己的问题与原因也和这句话的观点一致。

“儿童自我”受到“成人自我”的肯定与接纳时,会让成人自我更能感受和共情儿童自我的痛苦,从而使二者拉进距离,更好的使治疗效果更为有效。而这也能使自己意识到自己不是没有价值的,自己也有能力靠自己过上好生活。也无需用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你不展现魅力的时候,你仍是可爱的

其次也能意识到相比他人的肯定,自己给自己的肯定是更为重要的,更能让自己觉得自己是被喜爱的、被认可的,而且,如果他人没给自己肯定,这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

这种让事件重演、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让人从不同视觉重新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促进了自己对他人的共情,更能感受他人的感觉与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过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关注,是一种病态人格总结:

“寻求肯定”可能是一种很正向的特质,因为说明个体在意他人的观点与感受。然而,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建立要依赖他人所给出的肯定与欣赏,这就会成为一种折磨,使自己发展成不健康的人格。

我们要对他人表露出真诚的兴趣与关注,而不是试图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其实无需自己画蛇添足般的行为,自己也能被他人欣赏与认可。

作者简介:我是一个非常热爱心理学的求学者,希望大家与我一样,每天学习一点心理学小知识,发现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