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孩子生活到一起

文 / 摩丝贝贝
2019-08-15 13:09
"

前几天,“阅鹿书院”7月阅读打卡排行榜出炉,诞生了一位阅读量冠军,一个月看了60本书,写了60个读后感。这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跟帖留言,想知道他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

而这位阅读达人却是一位正在读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叫党骄阳,因为平时喜欢看书讲故事,被老师和小伙伴们称作“故事大王”。

而他之所以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读这么多书,讲那么多故事,完全源于父母对他的培养和引导。

首先是在任何他能看到的地方都放上本书,在玩具出没最频繁的地方塞上书;每次要读书的时候,就让孩子闭上眼睛抽一本,读的时候还会设计各种小游戏;

可即便这样,他也经常连书都懒得翻,每当这时他的妈妈就会特意在孩子面前看书,并且发出笑声和夸张的描述,来吸引他一起看;

而且看书的同时,妈妈鼓励孩子“说书”。新书买回来让孩子先读,让他把有趣的地方分享出来。然后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读几遍,加深印象,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己把故事讲出来了。

妈妈常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和他分享。最开始孩子多是附和妈妈的观点,但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独特的想法还会噎得妈妈不知该如何回答。

通过陪孩子写读后感,她也受到很多启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路上,她更是深刻体会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才是她最值得的付出。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孩子生活到一起


可更多的父母,总是拼命赚钱以为用物质就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却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每个孩子一出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占2/3,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童年,我们终将错过他的未来。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所有的错过都无法弥补,而我们因为不能陪伴而欠下的家庭教育的债,早晚都会加倍的偿还。

1

豆瓣小组“父母从小不在身边”里有个帖子:

楼主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成年后回家,父母对他好得不得了,他第一感觉是受宠若惊,紧接着就从心底厌烦这种亲密的靠近。

而在这个帖子下有一个回复也提到了自己的父母:他的父母从没有叫过他儿子,只是有一次在短信里提到,但却让他全身发冷。

幼年时父母陪伴的缺失,是成年后父母子女关系的冷漠疏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前,最重要的发育任务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如果三岁前,孩子没有太多时间跟父母在一起,就难以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演员包贝尔从小父母离异,母亲为了给他更好的生活远赴日本工作,甚至有三年的时间不曾见过母亲,妈妈回国的时候他狠狠得对她说:“我就要做你心头的那根刺,一直扎你。”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孩子生活到一起

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生活使他缺乏安全感,从来不敢拒绝别人,他觉得如果他拒绝朋友,这个朋友就不会跟他好了。

他在《你好爸爸》中说道:“我会被别人的两句话就温暖到,但我会被别人的一句话就伤害到;而且其实可能就是人家无意识的开个玩笑之类的,但我会自己坐在角落里会很久。”

童年时期父母陪伴的缺失,会让孩子产生许多性格缺陷----被遗弃感、自卑、胆小、没有安全感、人际交往障碍、等等。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处于焦虑的状态,无论他多努力、得到多少,也很难找到幸福感。

曾有研究表明:中国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全球12亿以上青年,有两成有心理问题。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漠视、父母间的矛盾、家庭的缺乏。

如果无论孩子在做什么,父母都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视,无论孩子跟你说什么,你都答非所问貌合神离,这种“假性”的生活在一起,只会让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只有亲近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肤浅的陪伴都无法体会爱、温暖、体贴等这些正面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超过所有的老师,在家庭里,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 ,关于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学习等,而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

2

每一个我们羡慕的优秀孩子背后都是一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

电影《我是山姆》诠释了一个智商只有七岁的父亲给女儿的陪伴和爱。

智商只有七岁的成年人山姆有一个女儿露西,他在邻居的帮助下抚养女儿到上学,女儿已经可以自己读故事书了,可他讲的故事永远都是旧故事,知道自己已经满足不了女儿的需要,他非常挫败。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孩子生活到一起

直到儿童协会的人看到了露西,他们觉得山姆不能独自抚养露西,应该把她送到正常家庭去生活。可山姆却无法接受,争夺抚养权的官司失败后,他搬到了露西养父母家附近,找到了一份遛狗的工作,不仅每天都可以看到女儿,而且每天晚上都会把露西哄睡着,然后送到养父母家,每天都是如此。露西养父母终于被他的行为感动了,最终他拿到了女儿的抚养权。

尽管山姆不能给女儿露西最好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爱却不掺杂任何目的,他们的小家非常的温馨,他全心全意的陪伴是给女儿最纯粹最真挚的爱。

所以露西才会过得十分快乐和满足,尽管遭人嘲笑,但她却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的爸爸。

心理学中依恋理论所言: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被爱意包围的孩子运气一定不会太差,而陪伴是最长情的爱。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待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榜样,去感受世界,才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写道:“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3

《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98.4%的中国家长认同“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一观点,但现实却是,有很多父母无奈的表示“宝贝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但儿童心理专家早已指出:“对孩子而言,真正有效的并不是父母放下工作的长时间陪伴,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美国家庭教育家米歇尔·博芭却提出来高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段,为家庭事业两难的家长给出了建议。

1. 三个重要时间段提高陪伴的效率:

时间段一:早上起床到出门前

这个时段可以引导和监督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给他规定起床时间、洗漱时间和吃饭时间。

出门的时候,祝孩子度过美好的一天,给孩子打气,能使得孩子充满斗志, 自信的面对困难。

时间段二:下班回家后到晚饭前

下班后的父母要把自己交给家庭,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不要忘了询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吗?有没有有趣的事发生。”注意聆听,分享欢乐,当然更要分享不开心。

时间段三:晚饭后到睡觉前

除了陪孩子写作业外,还要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或者听听音乐,缓解一天的劳累,。

这样的陪伴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0-6岁会经历各种敏感期,3-4岁的时候经历“逻辑思维敏感期”时会不断追问各种各样的“为什么”。问得多了常常让家长感到应接不暇甚至不耐烦。

如果孩子对父母提出问题或者发出邀请参与互动,父母要及时响应还的需求,这会让孩子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安全感十足的孩子会有更多精力发展其他技能。

3. 积极的与孩子互动

做饭时,父母可以将孩子放到餐椅上,孩子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父母可以一边做菜一边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做的步骤。

逛超市时:父母可以边购物边告诉孩子经过的区域都有什么,当然更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采买,帮助父母一起付款等。

整理家务时,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加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招待客人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分享,给孩子讲解待客之道。

不论做什么,即使是小事,只要用心,也可以成为最真实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权力的游戏》中有句台词“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喋喋不休更让人恼火,也没有什么比他们长大离家留给你的静默更让人难过。”

如果我们在孩子年幼时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偷懒,那么孩子成年后,我们就要忍受孩子跟我们的疏离和冷漠,这是对父母们家庭教育缺失陪伴的惩罚。

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以时间为基石,耐心做框架,用爱填充的最坚固的城堡。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