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心理学知识好用?先用8分钟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可以在网络上轻易获取各种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所用。
原生家庭、自我价值感、内在驱动力、成长型心智……随着这些知识的普及,各种各样的“心理文”大量涌现,有些是很棒的科普,也有一些一知半解的滥竽充数。
还有我们时不时在媒体上读到的“科学研究说明……”,书店里畅销的通俗心理读物……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发现、新理念,到底是否经得住推敲?
作为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吃瓜群众,我们其实非常需要基本的科学甄别能力,以免在众声喧哗的信息时代随波逐流,辨不清方向。
今天我想要推荐的书是《这才是心理学》(《对伪心理学说不》),豆瓣9.0分。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是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这本书被誉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虽然书名是心理学,但书里谈到的,同时也是科学界的通识。下面我就来介绍里面提到的6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别被下面的专业词汇吓到,它们特别有趣。
01 个案
在读鸡汤文的时候,我们常常能看到,作者引用了某个朋友的故事,然后得出一个道理。这个朋友的故事,就是一个个案。
我们的大脑喜欢听故事,但对于以理论检验为基础的科学心理学来说,见证和个案作为“孤立事件”,是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的。
那为什么我们听到身边的某某某遇上了一件特别幸运或者特别倒霉的事情,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把它推广到所有人、所有事身上呢?
要解释这一点,我们就要谈到“鲜活性效应”。
02 鲜活性效应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时,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并且倾向于使用更容易提取的信息。
举个例子,你想买车,在了解了多份消费者报告和专家点评,并且在各个牌子之间比对了很久之后,终于选中了一款心仪的车子,准备下手了。
这时你的哥们告诉你,他的一个朋友前段时间买了这款车,结果是辆残次品,光是维修就花了上万块钱,所以他坚决不会买这个牌子的车。
按理说,一个个案应该影响不到你买车的决定,但这个案例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你能做到对它无动于衷吗?尽管你明明知道理性的做法是什么!
江湖上流传的“伪科学”,往往就是利用了这两种效应,拿信徒们的见证和个案,说明他们的理论和信仰是多么的神奇、伟大,来给大家洗脑。
要识破这些“伪科学”,有两种便捷的方法,可证伪性和关联性原则。
03 可证伪性
所谓的可证伪性,就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比如说“世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只要你能找到一只黑天鹅或黄天鹅,就能证明它是错的。
可被证伪,不能理解成真的被证伪。“在一个大气压下,温度降到0℃时,水会凝固成冰”,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了,但它一样具有可证伪性,只是它并没有被证伪。
而如果我说世上有鬼,只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感知而已,这种“永远都不会错”的理论,就是不可证伪的。
想想看,一位医生声称他的新疗法是有治疗效果的,如果病人被治好了,就表明疗法有效;如果病人死亡,就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同样地,某个心灵疗法宣称,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那等同于问题根本无解。
只有可被证伪的理论,才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换言之,科学只研究可解决的问题。
所以,那些看上去能解释一切的观点,往往都是靠不住的。
04 关联性原则
在媒体和公众的眼中,存在着一个误解,似乎科学上的重大进步,是来自于某个关键人物的成功,颠覆了先前众多研究者积累的全部知识。例如看似“横空出世”的相对论。
事实上,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都遵从着关联性原则,相对论也不例外。在爱因斯坦提出这个理论之前,科学界已经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
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真正的理论进步。
伪科学贩卖者往往会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全新”的、“颠覆性”的,或者宣称先前的数据与他们的理论无关,因而不予考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当心了。
05 第三变量问题
多年前,在台湾地区曾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目的是调查哪些因素和人们对避孕工具的使用有关。
研究者发现,有一个变量和使用避孕工具的相关性最强,那就是:家庭中家用电器(如烤箱、风扇等)的数量。
如果从这个结论得出一个建议:家用电器能导致人们使用避孕工具,你一定会感到十分荒唐。那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研究结果呢?
这里还存在一个可能,“避孕工具的使用”和“家用电器的数量”,这两个变量之间,并不是前因后果,也不是前果后因,而是通过与这两个变量都相关的“第三变量”而产生联系的。
比如说,“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中介变量之一。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会拥有更多的家用电器,而这样的家庭通常会更有意识地使用避孕工具。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一个简单的原理: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我们在这方面产生的误解,有时候是前面所说的第三变量问题,有时候是接下来将要说的方向性问题。
06 方向性问题
自从开始做有关阅读的研究以来,研究者们都知道,眼动模式和阅读能力之间存在相关。阅读能力差的人,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不规则的。在阅读的时候,会出现回扫的情况,也就是从右向左运动。
基于这种相关,一些教育工作者假设,眼球运动技能的缺失,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于是轰轰烈烈的“眼球运动训练计划”在小学生中展开和实施了。
这个假设后来遭到了反转。研究者们终于弄清楚了:不是不规则的眼球运动导致了阅读障碍,相反,是阅读障碍——缓慢的单词识别和理解困难,导致了不规则的眼动。当教会了儿童有效地识别单词和更好地理解文字以后,他们的眼球轨迹变得平顺了。
这就是方向性问题: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也许也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个因果关系可能是单向的,是A导致了B,而不是B导致了A。弄错了方向,就会导致无效甚至有害的努力。
想要在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保持判断力,不盲从于任何未经检验的理念和知识,就要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别做聪明的傻瓜,要做谦逊而理性的人。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