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家庭教育
周末陪儿子看了“哪咤之魔童降世”,感触颇深,再次与大家探讨!
总得感觉可以用这八个字总结:看过,笑过,哭过,思过。
“看过”,这不动画片整体的画质确实不错,包括剧情,效果,服饰,人物形象塑造等等,和儿时看过的“哪吒闹海”“封神榜”等影片有很大的差异。值得点赞
“笑过”,剧中太乙的形象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传统的人物形象“名书形象:书中描绘,侍天颜之咫尺,额广足圆,眉清目秀,还提到眉如一字,鼻如悬胆,唇若含丹。(出自:太乙真人书)”,整个一“活宝”
“哭过”,任何一个父母都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不管孩子的品行如何。作为一个母亲,出于保护自己的骨肉的本能,她不得不把小哪吒关在“结界”中,又在不断的征战中弱化人们对自己孩子的仇视,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作为一个军人父亲,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在无奈中寻找着希望,当他得知可以“一命易命”的时候,他心中的阴霾似乎一扫而净。他给我们诠释了一个伟大的,敢于付出所有的父亲的形象,只是因为“他是我儿”
“思过”,“哪吒”映射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儿童教育。小哪吒的形象,出生即是“恶”,可以说是荀子“性恶论”的佐证,而在后来小哪吒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只是其本能;最终其“觉醒”的表现,完全违背了其“恶”的本性。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显而易见,是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慈母殷夫人的关爱,严父李靖的疼爱,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哪吒的认知力,价值观,善恶论等。都说“本性难移”,事实上,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个性(白板理论),小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环境,老家有一句谚语“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一个家庭充满矛盾,小孩子的性格相对比较孤僻,暴躁;一个家庭和睦,小孩子相对比较文静,和善等等。而当这些性格特征一旦形成,本性真的“难移”了。哪吒如此,大多数小朋友已如此,他们需要的是关爱,引导而不是纵容,亦或是棍棒。请正视家庭教育,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因为“他是你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