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急孩子越慢?不同年龄段“拖延症”有不同,家长这样应对
“明明,你怎么还不去洗澡?”
“刚才不是让你做作业去了吗,怎么还不动?”
“吃饭都快吃了一个小时了,怎么这么慢?”
“几点了,还不起床?上学快迟到了。”
……
以上的场景是不是让你有种十分熟悉的感觉,父母与孩子的“拖延大战”正在每一个家庭中上演着。
家长在面对孩子做事拖拉的问题上,很容易丧失冷静。殊不知,现如今的拖延如果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孩子们很容易将这种生活中的拖延延伸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面对孩子们的拖延,父母们常常会以激烈的言语催促孩子,但几乎很少的父母去想一下孩子们出现拖延的原因,他们似乎认为拖延是小孩子身上的“通病”。
因此在父母中对待孩子拖延的态度就会产生两极分化:
- 一种是放任不管,认为孩子长大自然会好;
- 另一种就是过度焦虑,急切地希望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其实总的来说,出现这种分化的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对孩子为什么会拖延这个现象认识的不够深刻。
一、孩子们为什么做事拖拉?
1.对时间没有概念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对许多大人能够理解并遵循的时间和日程并没有什么概念。这是由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
例如:家长在要求孩子尽快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说“快点儿,给你10分钟的时间。”
而10分钟到底指的是多久,孩子的大脑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家长们就会认为孩子做事拖拉。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很容易在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解,从而也影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2.陷入情绪困境
有些时候家长会发现,即使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每个时间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写得明明白白,孩子依旧会做事拖拉。
这时候家长就会陷入困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孩子拖延症的问题呢?
实际上这又是孩子做事拖拉的另一种情况的表现。
做事拖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做这件事有情绪,不愿意或排斥做这件事。
例如:赶紧写作业、收拾东西”,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所以便会有拖拉不愿去做的情绪。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快点去玩,那么我相信孩子一定不会出现拖延的情况。
其实,每个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心里基本会对这件事进行预期评估,他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玩是快乐的,那么很自然他会一直拖延学习的时间。
家长们要认识到孩子们做事拖拉的原因,任何心理上的情绪,例如紧张、恐惧、愤怒都可能会成为加剧孩子们做事拖延的助推剂。
3.家长包办过多
中国式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家庭的核心,几乎家庭里的所有大人都会围着一个孩子转,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在孩子拖延的问题上,父母的大包大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早上时间不够,孩子起床晚了,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迟到,就会帮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
虽然父母们一边催促着孩子,但一边又帮着孩子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了。这会给予孩子一种错觉:
即使我拖延,父母也会帮我做剩下的事情。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就会越来越强。
弄清楚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按阶段分析一下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拖延的原因,以及父母究竟该如何应对孩子拖延的问题。
二、6岁以下的孩子爱拖延多半是被冤枉了
孩子在两岁半时,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6岁时,大部分的孩子都还不能学会看表,不具备完整的时间观念。这种状况将会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孩子们才会慢慢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因此,面对六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爱拖延多半是因为对时间掌握的不完全。这是生理阶段的正常发展,而非孩子自身的坏习惯。
然而多数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只会给孩子以严厉的口吻下达命令。
在一个名叫《不可思议的妈妈》的综艺节目上,有这样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当叶一茜看到杂乱不堪的房间时,一遍一遍得催促着小亮仔“快,自己收”“快去把这些没用的垃圾都扔了”。
而此刻的小亮仔面对妈妈的催促则显得无所适从,他小声地告诉叶一茜他不知道怎么弄。由此可见,家长的焦虑最终会带给孩子很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鼓励多过于催促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拖延时总是不停地催促,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对待孩子,家长们不能丧失耐心,以亲和、温柔的话语鼓励孩子要比严厉地催促好得多。
例如: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做得真棒,加油!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些真诚的鼓励能够很好地打动孩子,受过表扬的孩子下次会争取做得更棒,不知不觉中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
除此之外,当孩子的拖延比以往要有所进步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物质奖励,比如说: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买玩具等。
总之,面对孩子的拖延,父母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对孩子多些耐心,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
三、7—12岁的孩子爱拖延父母们值得注意
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苟丽萍老师曾针对孩子的拖延问题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拖延”问题,在学龄前(3—6岁)和学龄期(7—12岁)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现,学龄期(7—12岁)的孩子尤为明显。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学龄期(7—12岁)的儿童,在心理上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其实,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克服拖延习惯就是获得勤奋感的一种路径。
7—12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了学校开始真正的学习,对时间也逐渐有了较为完整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出现的拖延主要来自于学习。
例如:孩子磨蹭着不想去写作业;一道题做半天,写写玩玩。因此,如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
解决方法:培养时间观念7—12岁的孩子已经逐渐学会了如何看表,但对于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孩子逐渐在长大,作为父母不仅需要教会孩子认知指针的转动,更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时间的变换。
第一步: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每日时间表,让清晰的视觉化的图表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出去玩。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在给孩子制定每日时间表的同时最好自己也制定一张时间表,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处于同等的位置,是和他一起来改善拖延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
第二步: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承担后果。
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拖延,父母们不要着急,也不要帮他,可以提醒一下孩子“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
如果他依然磨磨蹭蹭,那就不妨任由他去,写作业时也是同理。
这么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真正亲身体验到拖延的后果。如果孩子被老师批评了,他自然会认识到拖延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几次之后他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把孩子的一切都归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掌控。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能够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综上来看,孩子拖延虽然是一个令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但也并不是“无药可医”,父母们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相信孩子的拖延问题一定会有所改变,成为优秀上进的人。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