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到底能带来什么?

文 / 橙炸
2019-08-11 13:35
"

今天不经意间看到电视在播《洋妞到我家》,五岁女孩不会吐骨头的生活能力让我想到很多,家庭与家庭之间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

首先说说家庭与家庭之间教育理念的差异,这是我上大学之后才感受到的,是我和舍友的所受家庭教育的不同。我几乎每天中的每件事都要和妈妈汇报或是分享,而妈妈则实时关注着我的动态,更多的时候是满满的担忧,虽然远离家乡,却觉得妈妈一直在身边照顾着我,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从小到大。而我有一个舍友几乎不和家里人视频,偶尔打次电话也是稀罕事儿,她总是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在宿舍扮演者一个妈妈般的角色帮助着我们,她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做家教,赚些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反看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总是赤字的状态,不到月半就要伸手向家里要“救济金”,而这个时候往往是我这个月又买了什么不该买的东西(超出经济范围内)。上学期我总是买买买,却很少反思自己不赚钱却花的比谁都多的不合理行为,而家里人可能是因为我离的远的原因,从没有批评过我这样的行为。舍友的父母让她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同时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学会理财学会节省,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体会到自己行为的荒唐可笑,开始反思,决定向舍友学习,自己主动改掉坏习惯。

我放假在家总能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努力工作,挣钱养活我和这个家,这总是让我很不安和愧疚,而我却无能为力,爸爸妈妈总是跟我说:“你过得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爸爸妈妈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的生活状态让我有一种他们为我而活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不想要的。而我看到我有一个舍友,因为家里爸爸喜欢旅行、摄影,他们一家人总是花一大笔钱和一段时间出门旅行,而舍友总是被她妈妈要求提前做好攻略,让我很羡慕。我觉得父母虽然有义务抚养孩子长大,却不应该让孩子成为他们的束缚,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活出生命的意义。

「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到底能带来什么?

然后说说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注重保护孩子,当一个孩子降临,整个家庭里的每个人的心都给了他,以后他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的心。中国家庭害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能避免则避免,能少走弯路尽量走捷径。这也许和中国最初的计划生育有关。家人们把孩子看得很重,认为是全部。这样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了一批孩子优越感的形成,他们觉得所有为他们付出的人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忘记了感恩,甚至对至亲的人并不尊重,在他们看来,在这个家里我最大,所有人都应当为我服务。除此之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就是生存能力低下,孩子们习惯了整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当处在一个必须要独立生活的环境下,孩子们开始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们所以为的理所当然,其实并不存在。

反看我所知道的西方教育,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谓是“放养”,他们喜欢让孩子们释放天性而比较少的干涉。他们喜欢让孩子们学习游泳、钓鱼等生存技能而不是中国家庭总爱带孩子学的“琴棋书画”。当然这没有对错,只是西方人更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家庭则早早的开始替孩子规划未来。这又引出了一个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家庭孩子的未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父母的指引或是安排,每到高考填报志愿时,中国孩子总会在面对“你喜欢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上很困惑,因为没有经历没有尝试,十二年扑在课本上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而很多西方国家,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打工赚钱,当然他们为的不是那点钱,而是让孩子发现兴趣同时体会赚钱不易的感受。

孩子只是家庭的成员之一,而非全部,他也应该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家庭贡献一份力,不管年纪如何;同时,父母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非一味的为孩子付出,让孩子们自己赚未来来感恩父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