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文 / 心理学充电时间
2019-08-10 14:39
"

我们说养儿防老,孩子不仅是自己未来的希望,而且还是生命的延续。但是现代社会中,不赡养老人的事情层出不穷。期待着老有所依,人到古稀之年,却与亲生孩子对薄公堂,或者承受着孤单寂寞,着实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在某一商场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许多人都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一到中午吃饭的时间,她就会出现在商场的饮食区。

当别人吃剩下饭离开的时候,她会走上前,吃这些人剩下的饭菜。由于剩下的饭菜比较少,所以她会分着很多次,才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

许多工作人员对她已经很熟悉了,据了解这个老奶奶已经91岁的高龄了,老伴已经不在了,平时自己一个人生活,孩子不少却都在外地,只是偶尔的回来看望她一下。周围的人对她也是心疼的,能够帮一把就帮一把。

在外人看来都觉得心疼的老人,为什么亲生子女,一点点拉扯大的孩子,却会这样无动于衷。养儿现在却不能防老了。

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多子女家庭,反而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更普遍

北京的79岁的王大爷作为原告,将7个子女告上了法庭,现在有病在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生活起居,但是孩子们都以在外地为理由,拒绝来照看老人,一个推卸一个,最终一场道德上的控诉,变成了法律上的惩戒。

我们会发现许多老人生了7、8个孩子,反而到最后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去照看。多子女家庭,反而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更普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如何去看待呢?

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责任分散效应

曾经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于他人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和冷眼旁观做出了新的解释。当处在一个人的状态下,人们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在多人存在的情况下,这种责任感无形中会被分散,人们不再会意识到自己是那个责任的第一人,因此主动性会变少。

同样的,处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情感互相联结作用,关系更加的复杂。在任何东西分配的时候,我想都是做不到绝对的公平的。因此在针对父母赡养的问题时,会分化责任意识。

并且人们会有利已主义,会从事件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思想,在对于事情的归因中,也会找到更加利于自己产生行为的理由。

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道德信感念差

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社会的道德和规范了解和认识,以及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作用下,对于社会道德义务形成的某种责任感。

孩子的道德感是父母或者成人通过评论等方式,将现有的道德性教给他们,或者是在于同伴的相处或者与成人的相处中,通过模仿、学习、道德实践中掌握的准则。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离不开他对于道德的认识,当做出某些不具有道德性行为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道德性的缺失。

对于多子女的家庭,首先父母不能给予所有孩子确切的关心和照顾,在教育上也多是缺乏一致性的,所以在忽略的情况下,道德意识的形成是很难的,因此由于道德信念较低,常会出现不赡养老人的问题。

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现在社会养儿不为防老

同事说起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自觉的露出笑容,他的儿子上初中了,并没有受到其它不良风气的影响,每天能够主动的去学习,不仅学习成绩好,也是多才多艺。

最可贵的是他的心里话都能和父母及时的沟通,与父母的相处非常的融洽。

同事们都非常的羡慕,都说你以后可好了,有这么好的儿子可以依靠。

他却说,以后根本没想过去依靠儿子,只要他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们两口有劳保,等老了就找一个环境优雅的老年公寓,度过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的意识逐渐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父母,养儿不为防老,只期待孩子们能生活的好。

独生子女一代已经多数成为了人父人母,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已经压力重重。啃老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多的父母从老了依赖孩子的思想,变成独立和自主。

心理学家:为什么多子女家庭,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却很多

老年人的心理

虽然老人现在变得更加独立,他们也在努力去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丰富生活,但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情绪的波动,对于身体健康的焦虑,都会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小觑的。

生理上的衰老是一部分,心理上的衰老就证明一个人的精气神变得没有那么强了。心理上的衰老,主要表现在自己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苍老,一旦个体在意识上认为自己衰老了,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和积极性。

所以子女在忙碌工作的同时,应该关注父母心理变化,帮他们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勇敢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做好对老年生活的心理准备。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