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文 / 蔡氏意学
2019-08-07 03:06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对贾宝玉,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他其实是很自卑的,甚至很抑郁的,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长大后,贾宝玉干脆出家当了和尚,这让他父亲心碎不已。他很难想想,自己尚且年轻的独子,为何对自己,以及对他的如此富贵显赫的家庭如此绝情,为何连一点留恋之意也没有了呢?

一般认为,宝玉出家的根源是为情所困,他无法从黛玉之死的悲伤中解脱。

其实,黛玉之死只能是宝玉出家的诱因,但不是根源所在,根源在他早已形成自卑心理,此时这种深深的自卑已经发展成为抑郁症。出家成为摆脱这种抑郁之痛苦的最好选择,甚至唯一选择,除此之外可能就是自杀了。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当然,宝玉对黛玉的确是有爱情的,但是,这是一种凄美的,甚至带着病态的爱情。由于特殊的身世和家庭环境,可能还要加上两人在性格上都天生比常人敏感,导致宝黛二人很小便敏感而自卑。两人的爱情,在相当程度上由同病相怜所促成,两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说黛玉敏感自卑,很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因为其身世悲惨:年幼丧母,父亲也不在身边,而寄身于姥姥、舅父之家。用现在的话,黛玉实则是一位留守儿童,而且不是留守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家,而是留守在姥姥、舅舅家。

贾宝玉不是留守儿童,他的心理又是怎么被伤害的呢?是他与贾政间畸形的父子关系。通读《红楼梦》就会发现,作为父亲,贾政对宝玉似乎存在着一种刻到骨子里的厌恶。他从未与宝玉正常地进行过父子交流,每次交流都是训斥、斥责,甚至毒打。这导致,贾宝玉不仅从未感受到父爱,而且一直在感受着、承受着“父恨”。

总之,贾宝玉生活在一个不仅没有父爱,而且充斥“父恨”的家庭。这是他自卑甚至抑郁的根源。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贾宝玉的自卑和抑郁不仅在黛玉病逝之后的出家上,还表现他在更小的时候对其他同龄孩子的盲目羡慕上,而那些孩子的条件比他自己要差很多。

贾宝玉第一次看到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就产生莫名的羡慕。其实无论是外表,还是家境,宝玉比秦钟都是不差的,尤其是家境,远在秦钟之上。按常理,宝玉对秦钟不仅不应羡慕,而且还应该有很强烈优越感才对。显然,宝玉对秦钟的羡慕,是基于一种深深的自卑,也是病态的。

正是这种深深的自卑,导致宝玉的爱和被爱的需求远比常人更强烈,而同样有心理自卑的黛玉,比贾府其他的姐妹们,更能满足宝玉的这还这种爱与被爱的需求。

同样,由于黛玉也有很深的自卑,她的爱与被爱的需求也远比常人敏感,而宝玉则是何时爱与被爱的对象。也就说,同样的病症,让宝黛成为天然就匹配的爱情对象。

宝玉为何更爱黛玉,而不是宝钗,因为宝钗的心理比黛玉阳光地多,健康地多。尽管宝钗也遭遇家庭变故,年幼丧父,而且也是寄身于姨母家中,但是却一直有母亲陪伴,因此不能算留守儿童。有妈妈们在的地方就是家。

宝钗可以对宝玉提供和黛玉一样多的爱,但是,却不能提供和黛玉一样多的被爱,因为心理自卑的黛玉的被爱需求远远高于心理阳光的宝钗。因此,在于黛玉的爱情竞争中,黛玉败下阵来。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最终,在家庭的干预下,宝钗得到了宝玉,与宝玉结了婚,但是这比不得到宝玉更让她伤心,因为,宝玉对于自己婚姻毫无眷恋,而选择了出家。

宝玉的出家,不仅置自己的父母于不顾,也置自己的新婚妻子于不顾,如果说这是因为对黛玉的爱情所致,好疑问,这是非常畸形和病态的爱情。宝玉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大逆不道。

有人可能会说,宝玉出家的情节并非出自原主作者曹雪芹之手,而是续写者高鹗所为。但是,整体来说,高鹗创作出宝玉出家,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是非常符合曹雪芹在前80回所表达出的原意的。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的身体上是多病的、病态的,但是实际上,林黛玉更严重的病症并非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这一点被普遍忽略了。导致林黛玉多愁善感到自卑的,并非因为她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

无论如何,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有病,但是对贾宝玉的病症在完全无视了。其实贾宝玉也是一个病人,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林黛玉死后,宝玉的心理疾病顿时恶化,而成为严重的抑郁症。病痛已经远远超越他对父母、妻子的牵挂,已经让他无法正常生活,当和尚成为唯一可行的疗伤止痛之方。

对贾宝玉来说,贾府的问题根本不在家道中落上,也不在贾府内的勾心斗角上,而在于父亲对自己莫名其妙的厌恶上,在于有父恨而无父爱的畸形家庭上。这使得宝玉的心灵在很小就受到伤害,使得他只能看到世界的灰色,而看不到其他多彩的颜色。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为什么贾政对宝玉总是暴力式的,冷暴力或热暴力,总是斥责、责骂,显得无比厌恶,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红楼梦》给出的直接说法是,在宝玉抓周时,不抓文房四宝和刀枪剑戟,而只抓女人的化妆用品,这让贾政认为,宝玉太不成器,长大后只能成为一个与女人厮混的淫贼。

抓周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一定不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贾政个人原因,一个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原因。

从个人原因来说,作为官二代的高干子弟,年轻的贾政是一个浪荡公子,风流任性,不谙世事,不谙家事。有了一定岁数之后,才有个突然转变,而开始追求功名经济,但是却是谙了世事,不谙家事。这导致贾政对家人缺乏足够的情感和正确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冷淡、甚至冷酷,尤其是不会正确处理与儿子的关系。

从社会原因说,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三纲五常”。从根本上来说,“三纲”就三种人际关系,的确非常重要,是当之无愧的“三纲”。但是,战国以来,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缺为“三纲”注入了畸形因素,就是基于暴力的专制因素。

“三纲”本来是三组关系:君臣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每一组关系所涉及的双方之间是相互对等的,互为权力义务的,即“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仁-臣义”。“纲”的意思是,这三组关系是是社会秩序之大纲、纲常、纲要。

但是,自专制因素混入后,三组关系就由相互对等而变成单向的了,强势的一方单向地要求弱势的一方尽义务,即变成了“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这样“纲”的含义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本来“纲”含义是,三组关系是社会秩序之纲,但是当三组关系单向化之后,“纲”就变成在一组关系之内,强势一方为弱势一方的“纲”,弱势者必须顺从服从强势者。

高干家庭出身的贾宝玉为何有深深的自卑

这样,对父子这组关系来说,就是“父为自纲”,而不是原先的“父慈子孝”。

但是,“三纲五常”对于秦之后的中国,是一种新理论,并非为所有的老百姓接纳遵循。很多普通人可能依然按老“三纲”行事,继续坚持“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仁-臣义”。对于官员们,受新三纲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于贾政之类本来就不谙家事的人影响就更大。最后导致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父子关系是冷酷而专制的“父为子纲”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