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冷漠的旁观者效应

文 / 趣谈心理学
2019-08-06 01:06
"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冷漠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

你会见死不救吗?

1964年3月,一个叫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孩在纽约街头被刺。攻击持续了半个小时,当时至少有38个人目睹这个事件的经过,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施救,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最终这个女孩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人们纷纷谴责旁观者冷漠无情,如果当时哪怕有一个人出面帮助,这个女孩就能得救,非常令人可惜。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无动于衷呢?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布·拉塔内对这一可怕事件很好奇,并着手调查研究这事件背后的原因。

达利和拉塔内找来了72名大学生,他们被分为2人组,3人组和6人组,每组只有这个大学生是真正的被试者,其他人都是事先录好的对话录音,大学生被安排在独立的房间,通过麦克风和耳机跟其他人谈话,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录音。

谈话开始了,事先录制的录音对大学生坦白说,他很难适应城市生活,而且经常会有严重的癫痫病发作。接着,这个声音出现了癫痫病发作的声音,不连贯但很大声,听起来像是要窒息,并发出了求救的声音:“……我的癫痫就要发作……我需……要一些……帮助,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哽咽声)我要死了……”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相信了这一切,2人组中唯一听到这个声音的大学生报告了这个情况给研究研究人员,85%的人在“患者”停止说话前跑到外面帮忙求救。但是6人组中,只有31%的人报告这个危机情况。

结果表明,周围的人越多,出手帮忙的人反而越少。

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冷漠的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认为,周围旁观者越多,人的责任压力就越少,责任被分散到了其他人当中,自己承担的责任小,不用负责,没有心理压力,没有负疚感,自然就很难出手施救了。

这个时候的旁观者都在等待其他人出头,或者自我觉得已经有人在帮忙了,其实其他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这种从众心理也减少了出手帮忙几率。

但如果周围就是一个人呢?那这个人就要承担所有责任,他没有可逃避的理由,如果不帮忙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舆论的压力,心理的愧疚感就会非常大,他出手帮忙的概率就要大很多。由此我们能得出,如果我们遇到了危难,要想被其他人关注并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指定一个人出来,“那个穿红衣服的大哥,救救我!”,现场这个穿红衣服的大哥立即就被推举出来,他是牵头人,他是责任人,他没法退缩,他就会站出来帮助你,围观的其他人也就会跟上来一起帮你。

在我们的工作中,一个项目如果没有责任人,所有人都不承担责任,那项目必然没人牵头去推动,项目拖沓,周期延长,质量很差,最后必然是项目失败。所以,任何事情都必须指定责任人,事情才会有好的结果。

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冷漠的旁观者效应

"